10月23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承办的2025第三届国际时尚生态学术会议——“浮粒空镜”学术交流会议暨“空镜”当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启幕。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揭示了“浮粒空镜”背后的哲学意涵与时尚使命:在不确定中建立秩序,在留白中激发创造。本次论坛通过对“当代艺术与时尚”“东方与西方”“工艺与技术”“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探索,在联结与追问中,以平行、启迪、互鉴的眼光共同书写世界艺术史。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党委书记李昭主持,李昭谈到自2023年首届学术会议启幕以来,国际时尚生态交流会议始终致力于构建一个跨学科、跨文化的先锋对话平台,推动时尚教育、设计创作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
随后,中国美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凌雅丽主持展开首场论坛,来自全球时尚、艺术、设计与商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实践者,展开深度对谈与思想交锋,在数字浪潮、观念更迭与生态重构的今日现场,以思想的共振,为时尚生态注入新动能。
来自伦敦艺术大学伦敦时装学院、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曼彻斯特时尚学院、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时尚艺术学院、浙江科技大学艺术设计与服装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等海内外高校及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研究员共襄盛会。
以“空镜头”折射当代时尚之问
第三届国际时尚生态学术会议围绕“时尚设计的作者性如何确立及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可能性”展开,通过聚焦探索多元主体共生下的产业生态对塑造时尚设计作者性的影响,洞悉在当代观念、艺术媒介、数字时代、产业协同及经济新业态的流动性交融中,对时尚设计特殊性路径的探寻及叙事性的构建,推动创意资源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观念表达与商业价值的可持续互动转化,在当代语境及时尚生态系统的共同构建下推动新一场探索性与建设性的对话。
本届会议借“空镜头”之意象,切入时尚叙事中未被言说的间隙与想象领域,审视从静态视觉到观念爆发的表达转变。会议邀请到36位来自全球的行业领袖与思想者,聚焦“多元主体共生下的产业生态”,围绕“当代艺术与时尚的关系与未来可能性”“东西方双视角下——如何重塑当代艺术与时尚工艺与技术的关系”“文化基因注入当代艺术与时尚的发展”“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共生关系——生活方式的定义与消费”“从艺术语言到市场价值:商业与文化的双重转译”“寻找根性——个人行业价值的挖掘及持续性蓄能”等议题开展6场圆桌论坛及7场独立演讲。
时尚远非周期性的轮回,亦非艺术的附庸,它是社会观念剧烈转型过程中,一种关乎生存方法的重构与实践。本届会议试图激发一种深切的感知力与批判性反思,鼓励对当代境况作出创造性的回应。这面“镜”不仅映照自我,更折射世界;未来从未有既定蓝图,探索本身即是一种永恒的状态。于此,我们追问:在当代语境下,时尚如何确立自身的“作者性”?又如何如“浮粒”一般,在不确定中承载重量与光芒?本届会议旨在围绕时尚设计的“当代性”与“作者性”如何建构、其未来走向又蕴含怎样的多元可能展开深度讨论,以期在当代话语与时尚生态链的共同交织中,捕捉属于这个时代的造型与声音。
显影“作者性”与“当代性”的想象
每一个独立的创作者,都是漂浮的粒子,承载着思想的重量与创造的光芒。论坛“浮粒空镜”是思想的显影液,唤起关于时尚“作者性”与“当代性”的想象;展览“空镜”则是孕育一切的暗箱,也是最终定格的显影池。作品正是在其中完成显影的图像,它们见证了微小的观念如何穿透虚空,在时代的底片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独有的印记。
“空镜”当代艺术展由“虚空之‘隙’ ——静态中的观念萌芽”“浮‘粒’之重——作者性爆发”“镜中之‘境’——内在秩序的重构”三个板块构成,展出45位艺术家及设计师的作品。这不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场对创造本源的集体探寻,在此共同见证:个体如何完成从“学生”到“作者”的身份演进?有限的创作,又如何成为重构社会观念的那一束光?
“虚空之‘隙’——静态中的观念萌芽”板块是创作的“潜影”阶段,聚焦于时尚诞生前未被言说的“间隙”。其中呈现的不是
当内在的思考积蓄至临界点,创作迎来了一场“外化”。这不再是私密的实验,而是个人宇宙的具象爆发。“浮‘粒’之重——作者性爆发”板块呈现的,是“作者性”的正式确立。在此,创作者完成了从“学生”到“作者”的身份蜕变,其独特的观念、批判与美学,形成具有强烈个人印记的视觉符号。这既是风格的成型,亦是立场的宣言。“浮粒”于此以微小的个体之姿,撬动着宏大叙事的边界。
(张亦骁的《Fantastique/bird-of-paradise》(神怪空想-极乐),受到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奇幻小说(Fantastique)的启发,从《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中得到灵感,以其中出现的各种史前生物、珍禽异兽、奇花异草为设计元素,对自然法则与超自然现象进行诗意的转译,表达浪漫且神秘的美学氛围。作品采用白孔雀尾羽、素库缎、网纱等材料,以展现融合了超自然与神秘感的奇幻力量。
胡雨晴的《傩面之下》,灵感来源于中国非遗傩戏,呈现傩戏鲜为人知的内核。在傩戏看似骇人的表面下,实则来自人们的一种信仰,表演者通过扮演凶神,去除病痛灾祸,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平安繁荣的追求,蕴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能量。该作品通过提取傩戏夸张的舞蹈动作、服饰与面具、图腾纹样等视觉元素,以面料特殊手工技法表现图案,由此转译傩戏背后的思想,展现古老非遗的新生。)按需索取
当“作者性”的光芒与世界交融,创作便迎来终极命题:个体与世界,何为彼此?在“镜中之‘境’——内在秩序的重构”板块中,创作者从“显影师”蜕变为“筑境者”。视野自个人符号,投向社会田野中的关系网络、环境伦理下的物质对话、文化语境中的边界思辨等。作品不再是封闭的审美客体,而是主动介入现实、激发对话的开放性提案。在此,“镜”的意象得以完成:从自我观照之镜,成为映照世界、并意图重构现实之镜。它宣告:真正的“作者性”,其终点并非独善其身,而是面向社会的深切关怀与实质性构建——以创作之镜,映照世界之境。
其中,凌雅丽的作品《蜗牛小逐》是作者游离出的虚拟世界的写照,在纷乱的散点弧线中,构筑出属于她的童话世界,以展现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探索。作为一个生活在梦幻世界里的灵魂,她拥有独特而离奇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她是一个十足的儿童,可以在森林的大树上建造温馨的小家;也可以长出美丽的翅膀,飞上蔚蓝的天空,也拥有独有的“魔力”,主宰着属于她的奇特世界。
“ 作者性”强调“作”而非仅为“述”,在此,作品与其作者并非剥离,而是成为作者的肉身,以“作者性”展示给我们的形貌、色泽、质地、轮廓等为表征。正是在这无数颗“浮粒”般的、拥有强大“作者性”的创作实践中,所共同折射出的那片璀璨而沉重的星云——它既是我们时代面貌最真实的显影,也为不确定的世界,投下一束洞穿未来的想象之光。
展览将持续至11月10日。
第一纺织网

现在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