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材料引领科技之先、塑造时尚之形、夯实绿色之基、守护健康之本,是链接产业创新与美好生活、贯通供给变革与消费升级的关键力量。10月16-17日,2025国际先进纤维材料创新大会在吴江盛泽举行,以“千丝万缕 焕新消费”为主题,用一系列技术创新方案、多款黑科技产品与11项重磅签约,揭开了纤维材料的价值升级密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孙瑞哲,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信州大学教授倪庆清,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阎岩,吴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盛泽镇党委书记陈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生产力促进部主任、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波,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副处长吴桐,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齐梅,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副主任陈宝建、总工程师宋富佳,安踏儿童线上服&配件商品部商品总监钟怡,德塔颜色商贸(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罗芳,山东艾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宫兆庆等领导和嘉宾出席。
高端共识,“一根丝”藏着产业创新智慧
如果说纤维是纺织产业的“神经末梢”,那么创新生态便是“中枢系统”。作为东道主,陈宇在致辞中率先亮出盛泽的创新底气:“我们以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为引领集聚创新企业与研发机构,形成了基础研究到中试孵化、到产业转化的闭环体系。”他表示,盛泽积极推动技术研发,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加快成果转化应用,与高校院所深化产学研协同,助力纤维材料走出实验室,融入大市场。
吴桐在致辞中强调,纺织行业作为重要民生行业,在扩大内需、繁荣市场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而纤维是满足民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消费新需求的破题关键。目前,工信部正以标杆引领加速纤维领域的创新成果转化,他呼吁行业从深挖材料的科技内涵、共筑协同创新的生态、延展纤维的场景边界三个方面发力,构建全产业链价值共创格局,将先进纤维材料的“科技势能”高效转化为赋能消费升级的“市场动能”。
朱美芳在致辞中表示,目前功能纤维的智能化突破、生物基与循环纤维创新提速、多技术融合深化三大发展趋势显著。她指出,从“跟跑”走向“领跑”,纺织产业须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第一要强化原创性基础研究,形成更多“从0到1”的自主创新成果;第二要建立“需求驱动”的逆向研发机制,让市场的真实需求、消费者的潜在痛点,成为材料研发的起点和靶点;第三要拥抱“数智化”的全面赋能,建设数据资源节点,为国家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建设添砖加瓦。
“先进纤维材料重塑供给能力、激活应用场景、引领品质消费,成为纺织工业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质态跃迁的关键着力点。”孙瑞哲的致辞将共识推向深处。他提出,纤维创新驱动消费升级、延展消费空间、引领消费未来。希望行业通过“强源头、稳链条、拓场景”,深化纤维材料的应用创新,以高品质供给引领消费需求,以高效能协同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此,他提出了三点期望,一要筑牢根基,向原始创新要动力;二要需求牵引,向场景创新要活力;三要协同共生,向生态创新要合力。
技术突破,踏准需求变化节拍
宏观蓝图之下,技术演进与消费需求的融合路径愈发清晰。在先进纤维材料产业发展会议上,倪庆清、钟怡围绕碳纤维材料的创新趋势与童装产品的升级方向进行主题报告。李波主持会议。
倪庆清的分享聚焦“上天入海”的硬核材料——碳纤维。“未来产业用纺织品在航空航天、组装材料、海洋工程、医疗健康等各个领域使用非常广泛。”他指出,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成为纤维增强体的制备技术有待加强,利用先进纤维的复合化、多元化,使立体织物达到构造材料的层间高韧性化,未来发展可期。以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的构建将极大促进轻量高强复合材料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对节能碳减排产生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钟怡在《科技引领成长-儿童运动穿着需求研究》的分享中指出,当前儿童运动服饰市场呈现出四大趋势:运动场景不断细分化;家长愈发关注运动保护与体验;消费者更青睐天然环保面料;运动服饰的美学化需求日益显著。面对这些消费变化,安踏儿童作为专业儿童运动品牌领导者,坚持以科技为驱动,从产品源头进行系统性布局,通过采用优可丝®纤维、热返羽绒、冰溶纱等科技材料,推动功能极致化,为儿童细分运动场景提供了专业化、系统化的产品解决方案。
11项签约落地,创新主体联手打造产学研闭环
面对绿色制造升级、智能化转型、高端市场突破等多重任务,纺织行业亟需通过产业链创新链的高效衔接,打通从科技攻关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的卡点堵点,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在规模化应用中迭代升级。
聚焦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本次大会举行了11个重点项目签约仪式,覆盖低碳材料研发突破、纺纱技术创新、功能性面料升级、人工智能赋能制造等关键方向。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产业研究院、大连工业大学、京奕集团、赛得利集团、东华大学、中科国生(杭州)科技有限公司、BHF博恒—江苏垶(xīng)恒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上海德福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南京禾素时代抗菌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丝诚纺织有限公司、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青枫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正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滁州兴邦聚合彩纤有限公司、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盛意成石墨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吴江市涂泰克纺织后整理有限公司、迈沐智能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延京纺织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常州恒利宝纳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创新主体,将围绕先进纤维材料领域的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开展合作,为产业注入持续动能。
多方对话,破解“技术方言”到“消费语言”的翻译难题
在“材料创新的消费价值转化”主题对话中,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研发总监徐锦龙围绕先进材料的产业痛点、突破方向及协同模式,与来自专业院校、纤维企业、面料面料和终端品牌的嘉宾展开了前瞻探讨。
“低碳材料创新需通过多行业、多学科交叉满足技术与加工要求。”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张圣明指出,团队当前重点攻关两大方向:一是推动二氧化碳从排放物变为纤维原料,二是探索高效废旧纺织品短流程再生。目前相关技术已实现工程化应用与产业化落地,未来将进一步拓展二氧化碳基原料在纤维领域的应用。
江苏盛恒化纤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俊给出企业解法。他表示,公司深耕功能性复合纤维的技术研发,近年来聚焦产业效率升级,主动对接终端品牌厂家开启协同开发模式,以品牌方的终端应用需求为导向,整合全链条资源定向攻关,让产品研发更精准、产业价值转化更高效。
“我们每个季度会开展市调,根据消费者穿衣感觉以及使用反馈,重新定义产品功能的开发方向。”吴江市涂泰克纺织后整理有限公司贸易部经理堵晓华介绍,涂泰克主要服务品牌和中高端贸易公司的功能性需求,每个季度都会为国内一线品牌客户提供上百份提案,并持续跟踪成衣开发直到消费端的最终落地。
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服装材料高级研发经理董稳定的视角则更贴近用户。他表示,材料开发正从注重性能参数转向追求可感知的体验感,功能从单一向复合型发展,且更关注原料来源及生产过程的可持续性。希望供应商不仅能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更能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共同推动新材料的故事传播与成本优化。
产品研发很重要,单品破圈更是目标。对于广大企业推出新品时都很头疼的“如何让消费者听懂技术研发语言”这个痛点,苏州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系副主任、教授洪岩给出了他的建议:科技和美学的结合才是终端呈现的结果。企业内部要实现企业、商品、设计、营销等多部门的深度协调共创,通过前期企划将技术语言“翻译”成需求语言才能让消费者得到良好的感知,形成消费增长。
徐锦龙指出,从实验室的技术源头创新到生产线的原料升级,再到面料的创新转化,最终通过终端品牌产品触达消费者,通过设计语言来打动消费者,这正是先进纤维材料从产业创新走向价值的完整闭环,每一个环节的突破都离不开其他不同环节的协同,每次产业升级都需要全链条的共同努力。
应用深耕,让绿色科技走进日常生活
先进纤维材料创新应用会议聚焦技术落地与场景拓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层层拆解纤维创新应用的实践路径。陈宝建主持会议。
宋富佳在《纺织创新产品中的材料之道》主题演讲中以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为例,对新材料新技术在科技、绿色、时尚产品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解析。他强调,产品开发需考量“人、物、场”关系,满足冬暖夏凉、万能抗菌、健康环保等核心需求。对于未来产品开发趋势他提出五点建议:第一,科技创新与功能性材料深度融合;第二,产品技术的多功能叠加;第三,非遗传统技艺的创新应用;第四,推进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第五,专注细分场景的爆品开发。
“绿色低碳纤维材料全生命周期低能耗、低排放且可循环,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主任、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华平在《绿色低碳纤维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分享中指出,生物基纤维能够在实现生物降解的同时提高产品性能,废弃资源循环技术也为破解回收难题提供了新方案。未来,行业还需将产业链各要素体系融合到行业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全景设计中,为中国纺织产业升级构筑绿色根基。
上海德福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胡述锋分享了原液着色涤纶的应用价值:“原液着色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化学键结合与分散稳定性控制,使纤维具备优异的色牢度和耐候性。”他介绍,德福伦基于该技术开发了细旦纤维、多功能改性纤维、异形截面纤维等系列产品,赋予织物吸湿速干、抗菌防臭、抗紫外、凉感、阻燃等功能,展现出良好的环保性能与市场适应性。
“采用色彩金字塔管理模式,通过目视、品牌内部及供应链数据化管理、认证和自我审批,能够有效节省色彩管理时间。”Datacolor大客户经理彭无恙在《效率即竞争力:以数字化沟通为品牌提速,为供应链赋能》中指出,自1970年成立以来,公司提供的全流程颜色检测解决方案服务得到了超过15万个品牌的信任,从设计、开发到大货,都可以覆盖对应的颜色标准并随时查看。
“海藻纤维是目前植物基再生纤维中,唯一不加任何化学成分和功能助剂就具有抑菌、阻燃、吸湿远红外等特性的纤维。”宫兆庆分享的海藻纤维引发关注。他指出,艾文生物在可纺性、可染性、面料牢度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推出了与棉、莫代尔、粘胶、涤纶等多种纤维混纺的纱线产品,有助于医用卫生、美容护肤等高端领域的产品实现“健康+舒适”双在线。
雅莹集团将环境保护理念全面融入原料端、生产端与消费端,践行从源头到生活的自然可持续生活方式。雅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材料总监罗浩在《品牌的可持续时尚与材料关注》的演讲中指出,在材料层面,雅莹坚持“好材质 中国制”的双轨策略:一方面自主建设牦牛绒、桑蚕丝、山羊绒等本土特色原料的全产业链,建立溯源标准与牧民反哺机制;另一方面联合优质供应链伙伴,对羊毛、棉麻等大宗材料进行定向研发,提升其功能与环保性能。
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持续创新单位”发布仪式在会上举行。爱慕股份有限公司等85家优秀纺织服装企业申报4年以上并成功获选“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展现出了强劲的开发水平和创新实力。
静态展示区更让技术触手可及。3秒速热、智能控温的保暖马甲,天然抑菌、持久透气的海藻纤维面料,高精度色彩测量仪器……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艾文生物与datacolor以丰富的创新产品展现了新型纤维在T恤、内衣、运动、家纺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应用方向,以及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色彩解决方案,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深度交流。
从企业的织造车间,到千家万户的衣柜,再到遥远的太空探索,一根纤维的旅程还在延续。这场大会织就了一张“产业+消费”的协同网络。未来,当人们穿上会呼吸的内衣、轻量化的运动装备、可降解的袜子时,将会读懂“一根丝”里的创新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