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国际棉花会议]柯炳生:在不断增长的需求与不断减少的资源之间寻求平衡
发表时间:2011-06-15      发表评论()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柯炳生

  大家上午好!参加这个会非常高兴,因为在12年前我们这个国际棉花会正式创办,我是其中主办者之一。12年来,我们这个会由最初的非常小的规模,只有不到一百人发展到今天将近一千人,正像刚才戴主任讲到的,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了,成为棉花界盛会了,我现在还能继续参与,应当是非常高兴和非常荣幸的。 
  大会让我介绍一下有关棉花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刚才戴主任实际上用一种非常广阔的角度,从全球经济,从我们国家的宏观经济,包括金融、劳动力等等因素,阐述了我们棉花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我要用十几分钟时间,可能在这个背景下更具体一点讲一讲农业的问题,因为棉花生产是农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生产受整个农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我们考虑棉花,其实最主要就是两个因素,一个是它的需求,一个是它的生产。在某种意义上,生产的变化导致的影响更大,因为需求相对稳定,而生产在年际之间变化很大。 
  中国农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呢?就是需求不断增加,而资源日益短缺。我想简单回顾和分析一下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然后对未来的发展做一点展望,最后再简要分析一下我们有哪些正确的选择。 
  先讲第一个问题,过去和现状。应该说在过去三十年中,我们的农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一定要指出这一点,因为很多人都说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党中央高度重视,给出一个误解,好象我们这个问题更差了。实际不是,农业生产、粮食生产,在过去三十年中增加了将近80%,棉花增加了两倍,其它主要农产品也有大幅度的增加,而自然环境也有了全面的改善。 
  尽管我们取得了这些成绩,但是我们仍然是一个农产品的净进口国。我们去年农产品和食品的贸易逆差200多亿美元,如果把水产品去掉的话就是300亿美元,并且这个逆差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里就有棉花进口的贡献。进口的产品中,仅仅大豆一项如果不进口,用我们国内土地生产的话,我们就需要4亿多亩的土地。总体测算,把大豆、棉花、油料等等算在一块儿,如果不进口而是国内生产的话,我们需要额外拿出6亿亩的耕地,如果用土地面积衡量的话,我们的农产品的自给力只有80%。所以这个数字展现出来我们资源短缺的矛盾。这是我们这些年来农产品贸易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大豆进口是急剧增长,现在国内消费中已经有80%左右是进口的,植物油大量进口,我们的贸易逆差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是农产品和食品的逆差。 
  这是现状,未来如何?未来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需求,一个是供给,需求方面很确定,无论哪个机构做的预测,国内、国际、官方和非官方的,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这就是由于我们人口的增加,我们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还有工业的发展,我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包括粮食、棉花是继续增加的,其中粮食的增加每年应该在1%以上。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但是在另一个方面,我们的供给未来发展情况却不是那么明确,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最主要的就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由于环境的压力,由于水资源的压力,我们的可耕地的面积只能是减少,不可能再增加。所以我们未来的发展唯一的希望就是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粮食生产过去整体是增加的,但是近十几年增加幅度不是特别大。在粮食品种中,水稻和小麦现在总产水平跟十年前大体相平,其中玉米不断增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粮食播种面积呈现下降趋势,近些年有所恢复,但是恢复的也不是特别多。总产等于面积乘上单产,面积我们已经没有办法扩大,如果土地控制的好一点,下降的幅度轻一点,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提高单产。 
  这张图展现的是我们粮食单产的提高情况,大家可以看到,在前二十年是稳定增加的,但是近十年单产提高的幅度明显减慢。按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未来可能是很难满足我们的需求。我还要补充说一句,我们在十年前预期我们粮食需求的时候,说到2020年我们的粮食需求大概是5.8亿吨左右,但是去年我们实际粮食消费量已经超过了5.9亿吨。这是一个估算的数,就是全年生产量再加上去年的净进口量,这个已经超过5.9亿吨了。所以对需求发展的估测我们可能是低估的,这样的话我们面临的压力就更大了。 
  这张图里可以看到,粮食的面积和棉花面积之间有一种相当明显的相关关系。当粮食面积增加的时候,就要挤占棉花的面积,反之亦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粮食作物之外,棉花是耕种面积最大的,如果粮食要扩大面积的话,首先要挤占的可能就是棉花的面积。因为其它有一些蔬菜、水果等等那是很难挤占的,所以这个数据证明这一点。我刚才讲到,未来如果我们粮食压力很大的话,棉花生产受到的压力也将会很大。 
  面临这样一种情况,我们怎么办?我想我今天不是站在一个政府决策角度,而是作为一个研究人员,作为一个旁观者做一点推测或者是推断。在过去几年中以及现在,应当说国家在几个方面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改善。首先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或者生产力,这包括加大了对农田的保护力度。另一个方面,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用于进行水利灌溉等等还有其它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所以今年1号文件是以水为主题的,就是民政。另外在技术推广方面,也采取很多措施,有很多新的项目,进行高产创建工作。还有在研究方面也大大增加了投入,其实这张图是一个例子,是中国农业大学在近年来获得的研究经费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研究经费在近年来是大幅度提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当然除了我们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水平很高,在竞争科研经费方面很有竞争力之外,也反映出国家大幅度加大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另外在其他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政府服务方面的投入,包括信息、食品质量安全等,尤其近年食品质量安全个案事件不断出现,所以政府这方面的研究或者服务的开支也在大幅度增加。 
  另一个方面就是增加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激励、鼓励农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来,包含各种各样的直接补贴政策,包括粮食补贴、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包括良种补贴以及奶牛还有其它一些高产的产品补贴等等。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实行了保护价,除了几种粮食之外,也对棉花开始试行保护价政策,目的都是给农民吃一个定心丸,给一个最低的保障,让农民的利益不受到损失,从而增加生产的积极性。在棉花和生产之间,确实有一些相互的作用和影响关系。刚才讲到了,在种植面积方面粮食生产和其它农作物的生产跟棉花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竞争关系,前面那张图大家已经看的很清楚了。另外一个关系就是在贸易方面,我们粗粗算了一下,从宏观上分析其实进口棉花比进口粮食更有意义或者更合算。一个原因就是棉花的需求同粮食相比更有弹性,棉花稍微少一点会对我们棉纺织产业有重大的影响,但是同粮食比起来还是要小,同样几个百分点的短缺,对粮食来说影响要比棉花大得多。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就单产来看,棉花同粮食比要小的多,平均每亩地能够生产粮食的数量是棉花的4倍左右。所以同样进口的话,因为我们是土地短缺,这样与其进口粮食还不如进口棉花,棉花是土地密集型的,需要占用的土地更多。 
  因此,我们对棉花市场进行分析、预测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粮食生产。同时,在对棉花的有关政策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把粮食以及其它农产品综合起来考虑,而不能仅仅关注于棉花本身。所以我想说的是未来棉花产业的发展是跟我们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如果我们局部有问题的话,我们的棉花产品一定逃不了影响,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是从事棉花产业的人,但是也要关注我们整个国家的粮食和农产品的生产。 
  谢谢大家。

稿件来源:中国棉花协会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今日报价
·PTMEG主流价19000→0.00
·纯MDI主流价16800→0.00
·20D氨纶一般报价50000→0.00
·40D氨纶一般报价38000↓500
·溶解浆内盘6300→0.00
·粘短市场中心价13050↑100
·粘短市场中心价12700↑80
·涤纶POY7300→0.00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1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