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收之后话丝绸:茧价连番抬升20%以上,种养规模不扩反减
发表时间:2017-06-22    作者:凌兰芳  发表评论()

  目前,各个主产区的春茧收购基本结束,今年我国春茧产量如何?质量怎样?当前,我国蚕桑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怎样寻找突破点发力解决?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首批茧丝绸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凌兰芳对这些问题一一解析。
  
  今年各个主产区的春茧收购基本结束,与去年相比,感觉总量还是略微减少,质量基本持平。从整个形势看,我国蚕桑业仍然处在量质徘徊阶段,寻找创新突破点十分迫切。

  为什么去年与今年茧价已经连番抬升了20%以上,而种养规模不见扩大反而略减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东部衰减呈加速度现象,江浙传统优质产区尤其明显,而西部扩增的意愿在减缓或停滞。二是茧价上调幅度还不足吊起蚕农的胃口,难以覆盖涨得更快的农资成本,如广西多处桑园改种沙糖桔,就是一例。蚕农心里都有一把算盘。

  从春茧情况来预测,今年秋茧与去年持平就已不错,全年估算实际蚕茧产量不会超出60万吨,以茧丝转换率8∶1计算,可得生丝纤维7万吨左右,除去1万吨蚕丝被用,只够缫出6万吨生丝的原料(大约50万吨鲜茧),仅仅满足一半产能。

  全球年产大约10万吨茧丝纤维,我国占比70%以上,这个产量在全球独一无二。近20年来,我国蚕茧年产量在55万吨~70万吨之间波动,极端年份蚕茧也有过有45万吨和80万吨的。茧价一般在30元/公斤~50元/公斤之间波动,丝价28万/吨~45万/吨之间波动。这3个价格与蚕茧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互为函数。因此蚕茧业是我国丝绸业的先决条件。

  事实上,今年春季有一波5年来少有的绸缎好行情,景气延到下半年,难得这么一个好局面,实际上是供需双方3年来博弈的一种妥协。

  从薄型织物好销来看,需方对成本依然敏感,畅销是阶段性的,没有理由可以认为从此步入卖方市场了。当今的外贸内需形势和丝绸自身在纤维家族中的竞争力,决定了产业行情的“L”型一时还变不了“V”型。相反,丝绸的艰难岁月还很漫长,切勿就此充满遐想。

  丝绸,还能去哪里?

  是绸缎销售出现亮色带动了茧价上涨呢?还是茧价再度上涨治服了服装老板?我们不必讨论,重要的是,原料靠老乡、销售靠老外、生产靠老姐的局面没有改善,丝绸两头都被“拧绞”,行业还在受煎熬。

  在纤维生产中,比较起来丝绸特别依赖土地和劳动力,本世纪以来,数这两大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最快。首先是东部传统优质基地明显受到压力,本应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创新、模式重组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突然来了个"拆迁安置",寄希望于东桑西移,于是丝绸开始了长达20年绵延3000里的“长征”,跋山涉水到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西部去建立“根据地”。

  东桑西移的战略初衷和效果值得载入丝绸史册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需要战略资源配套。单转移一个茧丝生产比较容易,要让整个产业的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诸多要素实现有效配置却是异常艰难,更重要的是,在转移中必须创建新模式、新体系,重设产业生态,如此才能开辟一方西部丝绸天地来。

  以广西为例,短短20多年跃为我国最大的茧丝大省,三分天下有其一,确实令人惊叹。然而质量提升、品种开发、产业链完善等攀高的步子却走得不快。鲜茧缫丝至今争议很大,原本是原料净流出,现在自身原料出现缺口反而到外省去购茧,凸现产能过剩,资源丰富和要素便宜这两大红利明显消减,风光不再,遇到了与东部丝绸上本世纪未同样的困惑。这说明我国茧丝绸产业如果不从科技进步与组织变革去创新突破,是没有出路的。当初缫丝织绸从湖州“逃”到了广西,当地蔗农变蚕农,收留了这块产业,现在蚕农又想变桔农了,丝绸还能去哪里呢?去缅甸?去柬埔寨?当然印度、越南、罗马尼亚非常欢迎我们丝价高企,印度借机发展丝绸,这几年很有起色。有些国家蚕桑虽弱,但从我们这里买了生丝加工成品再出口也能获利,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成本比我国便宜,不少纺织后起国家正在这样做。

  中国茧丝价格高,是蚕桑丝绸过量消耗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造成的,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低效就要受苦受累。一个号称世界无对手的行业,居然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不挣钱,这令我们每个丝绸人心酸。

  从“无人车间”到“无人车间”

  纺织纤维步入了智能化时代,无论棉纺、毛纺、麻纺、化纤的生产都将实现“无人车间”,机器欢快运转,信号频频闪烁,一切都是自控制、自适应、自调整,见不到操作工的忙碌身影,这叫工业4.0智能制造。可是在缫丝环节,很快也会成为“无人车间”了,这个无人车间是因为劳动辛苦,收入不高,没人愿意干。缫丝设备长期停留在2.0阶段,女工双手不停歇地带水操作,劳动强度大,收入又低,21世纪怎么还会有这样落后的工艺?要拯救丝绸,必须实现智能化生产。丝绸产业的“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都将实现缫丝智能化写入其中,但为何至今却一无进展呢?

  丝绸之路集团一直呼吁缫丝技改,也在努力想各种办法攻克难关,屡败屡试、越挫越勇,但毕竟单打独斗,势单力薄。我们认为只要政产学研群策群力是完全可以解决这个课题的。

  农场+工厂生产+观光文旅+时尚

  丝绸传统生产制造的落后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行业的创新已经开始。转变从第一车间开始,据我所知,许多行业的龙头企业已把目光移向种桑养蚕。

  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蚕桑丝绸的生产方式,把“原料基地化”“技术高新化”“生产一体化”在同一空间实现。

  第一步,先要有“敢吃螃蟹”的龙头企业,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生态农业蚕桑基地,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开办合作农场,形成责任主体到位、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改变5000年来农桑散养的旧模式。

  第二步,采用先进农艺技术,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大棚车间育、机割条桑育、小蚕共室育”,实现高质高产高效,把茧丝成本至少降下1/3来。

  第三步,把丝厂、绸厂搬进农场,联结成现代生态农业与先进制造工业配套成龙的高新技术产业链,生产短程化。优化生态环境、开展观光旅游、科学管理、男耕女织、亦工亦农、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材。

  通过以上举措的复合叠加,使资源利用达到效益最大,让环境友好达到循环最优,农工文旅齐头并进,产、地、人、文融合发展。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从全球的资源秉赋来看,中国最适合蚕桑丝绸,民族复兴可以让丝绸讲好故事秀出未来。

  我们应该感谢总书记帮助我们演绎一带一路的新篇章,人们对丝绸的关注与热爱与日俱增。丝绸目前的困难是转型创新过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丝绸产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机遇。

  “中国制造2025”的提升战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改革举措,两山理论指引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人工智能登场与新材料叠出的科技革命,特色小镇与叠加产出的发展模式,融合发展与互联网+的创新思路,文化创意与工匠精神的弘扬,给出了我们无数的启迪和愿景,既是我们改革前进的大方向,也是我们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丝绸人总会苦尽甘来。

稿件来源:中国纺织报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今日报价
·PTMEG主流价19000→0.00
·纯MDI主流价16800→0.00
·20D氨纶一般报价50000→0.00
·40D氨纶一般报价38000↓500
·溶解浆内盘6300→0.00
·粘短市场中心价13050↑100
·粘短市场中心价12700↑80
·涤纶POY7300→0.00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1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