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织造布行业:由大变强的跨越路径
发表时间:2011-07-26    作者:郭合信  发表评论()

  非织造布是纺织工业的一支新兵,它是用丙纶、涤纶、锦纶等化学切片或短纤维一次生产的纺织品,不需要经过纺纱、织造、印染等复杂环节,可一次性直接成布。相对于传统纺织方法而言,非织造布是一次重大的变革。非织造布的生产流程很短,且有用人少、占地少、耗能少、成本低、品种多、用途广、效率高等优点。它与传统的纺织方法相比,效率可高达几倍甚至几百倍。

  晋级非织造布强国的差距

  虽然我们在非织造布的产量上居世界之首。但与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德、日)相比,我们还不算是一个强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非织造布生产方面,我国非织造布企业约在2000家左右,但大多数都是一些小规模企业,年产数万吨的大型工厂不足20家。这些众多的的小规模企业,大部分着眼于短期效益,安于现状,其设备技术、产品档次、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与国外先进企业差距很大。

  在非织造布设备方面,虽然我国有几十家设备制造工厂,国内80%的非织造布企业都用国产设备,但是大多数的国产设备仍赶不上先进的进口设备。例如纺粘法设备,德国的世界级先进设备生产速度大多是400米~800米/分钟,而我国的设备大多数仍是150米~200米/分钟的速度,差距较大。

  在技术创新方面,虽然国内企业也会有一些小的改革创新,但绝大部分都是仿制国外的设备、技术,而且仿制质量差异很大,缺少独创精神。20多年来,我们基本都是跟在别人后面跑。以纺粘法设备为例,德国十几年前就已达到4型,而我们达到2型设备水平还很吃力,差距实在太远。一直以来我们几乎没有自行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非织造布生产技术。

  在发展方式方面,大部分企业均是粗放型发展,贪图眼前利益,短期行为很突出,小型的、落后的生产线比比皆是。有些厂一次上几条1.6米幅宽的小生产线,产量低、质量差,与国外企业一次上几万吨大型先进生产线形成鲜明对比。我们的发展方式大多还停留在粗放型阶段。

  在产品质量与品种上,虽然近几年我们少数工厂用德国进口设备生产的非织造布质量不错,能达到国际水平,但不少产品的质量明显低于美国、德国、日本。我们的产品品种也很单一,例如我国800多条丙纶纺粘布生产线,基本上都生产同一品种,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我们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数万吨高档非织造布,以弥补我们的不足与缺陷。

  综上所述,我国的非织造布在产量上是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但在质量、品种、技术以及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上还有一定差距。

  向高、纵、深、广方向转变

  非织造布是传统纺织工业的一项重大革命,虽然2010年我国的产量已达279.5万吨,但对于全国3600万吨纺织纤维产品产量而言,仅占7.76%,所占比率甚微;而对于中国13.7亿人口而言,人均拥有量仅为2kg,而全国纺织纤维产品人均拥有量为26kg,所以说目前非织造布的产量远远没有达到顶峰,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据专家预测,世界未来的纺织工业将会形成“三布鼎立”的局面,即梭织布、针织布、非织造布3种生产方法并立之势;还有专家预言,50年后的纺织品,将会是以非织造布为主。非织造布这个新生的纺织技术,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我国2002年非织造布产量仅63.25万吨,但到2010年就达到了279.5万吨,增加了4.4倍,目前仍呈继续向前发展的趋势。今后如果按照年增长率8%计算,到2020年,我国非织造布产量将达到603万吨,到2030年将达到1300万吨。

  这个预测是按年均增长率8%计算,是一个极为保守的测算,因为过去的20多年来,我国非织造布实际年增长率均在8%以上,平均增幅在20%左右。现按8%计算,20年后,我国非织造布产量将超过1000吨,即可以与梭织布、针织布形成“三布鼎立”的局面。这是一项非常宏伟的工程,对全国纺织工业是一件划时代的大变革。

  非织造布工业的转型已迫在眉睫,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越来越没有出路。我们要从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转变,今后关于非织造项目的生产与建设必须转变方式,具体来说要向高、纵、深、广4个方面转变。

  高:指高新技术,高生产速度、高质量与高产量。今后上新的工程项目时,就尽量选用先进设备,对现有旧设备也应依据这个方向逐步加以改造,决不要再重复低水平、低速度、低产量的生产方式。

  纵:指企业应向纵深方向发展,加大对旧生产线改造,如单机头改成多机头,单品种改为多品种,生产功能化、差别化、多元化的非织造布,改变品种单一局面。

  深:指企业应向生产深度进军,不要单纯停留在生产白色非织造布上,应将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产品多元化,以适应市场。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从原料生产做起,如此,可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广:所谓广是指广泛开辟新的领域,工厂的产品品种广、客户广、市场广、地域广、用途广、思路广,企业才能越办越兴旺。要放开大步走,不能长期裹足不前。

  研发服装用非织造布

  现在我国生产的各种非织造布,其产品基本上限制在产业用纺织品的范围里。虽然这个范畴内市场也相当大,但仍需要我们努力去开拓。除产业用布方面,服装用布会更多更大,非织造布应当向这方面发展。

  非织造布的技术创新有很多方面,但其主攻方向应当是研制一种能用于服装面料的新工艺、新技术。目前全球还没有这样一个成熟的技术,我国要想成为世界非织造强国必须攻下这个技术难关。对于这种非织造布要求比较严格,一般它必须有十分高的成网均匀度,有较好的纵横向强力,有良好的悬垂性能,有良好的手感、耐磨擦、不起毛、透气好、吸湿性好,易染色与印花,纤维较细,尺寸稳定,三维立体成型。

  近几年来,我国研制的双组分超细纤维纺粘加水刺的工艺技术,对达到上述要求已初见成效,但在成网均匀性、不起毛、悬垂性等方面尚存问题。相信我国科研部门与企业几年之内,完全可以攻下这个技术难关。

  用非织造布作服装用料,最易入手的是作休闲服、迷彩服一类要求不是太高的产品,其用量也十分庞大。例如做迷彩服,全国每年招收600万大学生,入校时每人均有两周军训,必须一人一套迷彩服,仅此一项就要600万套,一套迷彩服以1kg计算,则须用6万吨布料,而解放军、武警部队等量更大。在休闲服方面,全国用量更庞大,难以计算。总之,非织造布如能做成服装,可谓前途无量,这将是纺织工业的一大革命,可以大幅度降低服装成本,可节省很多化纤厂,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等大面积厂房、大量设备、大量能耗、大规模资金投入、大量运输成本和大批纺织工人的劳动强度,其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均十分巨大。对几千年的传统纺织技术是一场历史性的变革。

  我国要成为世界非织造布强国,依靠一些小规模企业是不可能的,必须建造一批“航母”式的大型企业,如美国杜邦公司、德国科德堡公司及莱芬豪舍公司。国家应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育一批“航母”型企业,给予资金、人才及物资的帮助,使这些企业年产能力达到5万~10万吨以上,能研制世界一流的非织造布设备,特别是这些企业必须有高度的进取心,勇于创新,重视技术人才,不断前进,敢为人先。假如在今后10~20年内我们能出现10~20个杜邦式的非织造企业,则我们的强国之梦就可以实现了。

稿件来源:纺织中国在线/中国纺织报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今日报价
·PTMEG主流价19000→0.00
·纯MDI主流价16800→0.00
·20D氨纶一般报价50000→0.00
·40D氨纶一般报价38000↓500
·溶解浆内盘6300→0.00
·粘短市场中心价13050↑100
·粘短市场中心价12700↑80
·涤纶POY7300→0.00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1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