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棉花政策的演化及对产业链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17-01-01    作者:兴业证券  发表评论()

  李克强、陈锡文等2016年年初的公开讲话透露,2016年玉米收储政策可能取消,实施“价补分离”,产业震动,影响深远。

  收储政策取消后对整条产业链都影响较大。价格进入一个长达数年的下行周期,内外价差缩小。主产区农民实际到手收入下降,棉、豆价格下跌,其中棉花跌幅尤其大,内外价差急剧缩小。

  产能去化和产区调整,棉花较为明显。棉花种植面积骤减10%,且产业向补贴试点的新疆集中;而大豆种植面积基本平稳,同时大豆种植也未向直补的东北和内蒙古集中。

  取消收储对于上游种子行业主要影响市场容量,而非价格。尽管种子价格并不会随作物价格下跌,但由于种植面积减少,种子市场体量规模将大幅下降。

  价格下跌利好下游各条产业链。原材料成本下跌会导致产品本身价格走低,从而稀释了利润提升的幅度;而直接面对居民消费端的行业更为受益,下游对于产品成本下跌几乎全部转化为利润提升。

  收储制度走向市场化改革,棉花市场价格走向如何?产量又将发生什么?

  一、棉花直补

  1.1、棉花收储政策向直补政策的演变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棉花价格暴跌,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决定大幅度增加棉花收储量。从2008年8月21日至2009年4月10日,国家共收储棉花278万吨。

  2010年,棉花价格经历了过山车的行情,中国棉花价格从年初的15000元/吨上升到了30000元/吨,在2010年底又出现了迅速的回落。为了防止棉价波幅太大,给农户和棉企带来损失,2011 年3 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八部门联合发布《2011 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再次实行棉花临时收储制度。2011年10月至2014年3月,我国棉花收储共计1595万吨。

  2014年,国家取消了棉花收储政策,并在新疆实施直补试点。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水平为每吨19800元,2015年则下调至每吨19100元。





  1.2、取消收储令棉花价格崩盘

  取消收储后,国储开始大量抛储。由于政府收储支撑国内棉花价格始终处于高位,棉花产量在14年之前并未减少,但终端需求却明显下滑,使得生产的大量棉花直接变为国储库存。我国的临储规模因此迅速上升,到2014年3月底我国临储库存规模达到1100万吨。

  2014年4月开始,我国正式取消了棉花临储政策。考虑到收储库存维护需要占用政府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且库存价值也会随年限增长而下降,因此停止收储后,政府陆续开始抛储国储棉花。截至2014年8月31日,短短5个月内国储棉花规模已经降到了约900万吨。而国储棉花品质不如市场棉,为加快抛储,国储抛储价格较当时市场价低了约2000元/吨,这也加剧了棉花价格下跌程度。

  棉花被迫流入商业库存,压制棉花价格。国储实施期间,由于收储价格普遍高于市场价格,导致棉花基本都流入了国储库存,商业库存长期在底部徘徊。国储取消后,棉花产量依旧过剩,而实际需求又不足,工业库存始终处于低位,剩余棉花只能被迫流入商业库存,因此2014年棉花商业库存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过高的商业库存对棉花价格形成了明显的压制,棉花价格此后一蹶不振。当前棉花现货价仅为12000元/吨,较取消收储前20000元/吨的价格下跌幅度超过40%。



  1.3、内外价差收敛,缓解进口冲击

  收储托底不再,内外价差迅速收敛。11年开始,国际棉价就开始进入熊市,而国内有收储托底,棉花价格始终保持在20000元/吨水平,导致国内平均棉价一度高于国际棉价8000元/吨。2014年取消收储制度后,内外棉价差迅速缩小,截至2016年2月,内外棉价差已经缩小到2500元/吨,预计未来内外棉价差将进一步收窄。



  内外价差缩小,进口冲击减弱。为保护国内棉花种植产业,我国对棉花进口实施进口配额制度,但实际对于限制进口效果有限。由于棉纱进口并没有限制,部分纺织服装企业直接从海外进口棉纱。近年来,东南亚棉纱持续冲击中国市场,而中国承诺减免印度棉纱进口关税使得进口棉纱也进一步挤压中国棉花市场。2014年取消收储制度后,内外价差收窄,进口棉纱价格优势随之下降,进口增速也大幅下滑。



  1.4、行业深亏促使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

  人力上升、棉价暴跌,棉花行业深度亏损。伴随着国内经济过去几年中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当前棉花种植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已接近六成。2013年开始,棉花种植实际已经进入不盈利状况。2014年,棉花收储制度取消后,棉花价格出现暴跌更是加重了棉农的负担,棉花种植平均每亩亏损高达700元。



  取消收储,加速棉花去产能。随着10年棉花景气高点过去,棉花种植热情也迅速降温,从12年开始棉花就已进入减产周期。但由于单产提升,实际棉花产量下降并不明显。而取消收储政策落地后,15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幅度大幅扩大至10%,对于产能去化效果显著。在当前棉花价格持续走低的背景下,我们预计未来数年内,棉花种植面积仍将以较快速率减少。



  1.5、直补前后棉花种植成本收益分析

  以上数据是根据全国农产品收益资料汇编整理,数据体现的全国平均水平,并且成本收益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而在农民实际种植过程中,人力劳作基本都由自己或亲属负责,因此在农民考虑收益时,往往不考虑人力成本。此外,现阶段农户不仅使用自留地,同时也会租用其他可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土地租金实际远高于自留地折算成本。

  我们根据以上假设重新考虑农民直补前后种植棉花的成本收益情况。成本直补前后变化不大,农资费用大约为800元/亩;固定资产折旧成本100元/亩;其他成本50元/亩。不考虑人工成本,自种棉花的成本大约为950元。如果包地种植,则还需加上新疆地区的土地流转费用约为400-600元/亩,以及雇佣他人拾花成本600元/亩,合计总成本将高达2050元/亩。

  实行棉花收储时,籽棉售价为9元/公斤,按亩产350公斤籽棉计算,棉户每亩土地籽棉出售收入为3150元;自种棉花利润为2200元/亩,包地种植利润为1100元/亩。而2014年9-11月期间,籽棉均价跌至6.5元/公斤,籽棉出售收入2275元/亩;自种棉花利润降至1325元/亩,包地种植则为225元/亩。

  而2014年国家初步按照974万亩、154万吨核定新疆建设生产兵团棉花补贴资金96.5亿元,平均兑现标准5620元/吨。按衣分率40%计算,籽棉平均补贴为2248元/吨,折合每亩补贴近800元。加上补贴后,实际自种棉花利润为2125元/亩,与直补前基本相当;而租用土地种植棉花利润约1025元/亩,降幅约10%。



  棉花直补政策一举两得。棉花补贴标准较高,新疆的棉农在获得补贴后,盈利情况基本接近原水平。这就令新疆地区棉花种植的积极性相对稳定,并没有因为政策改变而出现剧烈波动。而其他地区的补贴标准远低于新疆,棉农盈利因此大幅减少,甚至出现严重亏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棉农势必放弃种植棉花,转种其他农作物。通过地区间的差异化政策,既实现了调减棉花种植总量的初衷,又达到了棉花种植向优势产区集中的目的。

  价格采样区间不合理,棉农蒙受损失。直补补贴按照采样棉花均价与目标价价差统一标准发放,并不取决于棉农实际销售价格。棉花价格采样是从9月至11月,但往往棉农销售集中在11月前后。在作物持续下跌的背景下,采样均价明显高于棉农实际出售价格,造成补贴金额不足。而且,棉农间的收入差距也因补贴缺乏弹性而加大,越晚出售,损失越大。

  1.6、棉花产业向新疆转移,新疆成全国棉花流通中心

  新疆棉花种植禀赋优势突出。由于新疆在棉花种植上有天然的禀赋优势,因此新疆的棉花单位面积产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棉花主产区。2014年,新疆的棉花一公顷的产量为1883公斤,而全国平均水平只有1463公斤,全国除新疆以外地区的单位面积产量仅为1103公斤。为了优化农业区位结构,促使农产品种植向优势区域转移,棉花直补政策也带有明显的针对性,直补仅在新疆试点,其它省份并不能享受。



  新疆采取直补制度后,棉价从高于全国水平转变为低于全国水平。2014年以前,由于新疆棉花质地优良,新疆棉花价格长期高于全国水平。但在直补制度实施后,新疆棉价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正在逐渐拉大。新疆与全国的棉价差在2015年10月曾达到-350元/吨,这在2014年以前是比较少见的。



  这主要是由于除了销售收入外,新疆棉农还能获得政策补贴,尽管棉花售价相对较低,但实际总收入却远高于内地。中央补贴资金的60%按棉花种植面积来补,40%按实际交售量来补。以石河子市玛纳斯县为例,1月份第一、第二次按面积直补为每亩224元,第三次、第四次按面积直补每亩43.63元,2014年按面积直补总额共267.63元/亩。

  产量直补方式为陆地棉补贴标准0.688元/公斤,特种棉补贴标准0.893元/公斤,如果以亩产400公斤籽棉计算,每亩直补额度为267.63+0.688×400=542.83元;如果以籽棉亩产350公斤计算,农民最终每亩可获得的直补每亩508.43元,亩产300公斤则为474.03元。因此新疆棉每亩至少能获得450元的补贴。此外,新疆棉花单产是全国平均的约1.3倍,加上用工成本较低,因此新疆棉农比内地棉农至少多赚1000元/亩。

  成本优势将加速棉花种植向新疆转移。由于取消收储后内地棉农亏损严重,而新疆棉农盈利尚可,因此未来内地棉花将加速减产,棉花种植向新疆转移的速度将加快。2015年新疆的棉花种植面积已经占到全国的46.7%,产量占到全国的62.4%。我么预计在成本优势驱动下,未来新疆的棉花种植占比将持续上升。



  新疆成全国棉花流通中心。由于国内棉花供给区域结构发生巨大转变,棉花生产下游流通环节也出现显著变化。商业库存基本集中在新疆一地;而在全国棉花工业库存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新疆的棉花工业库存近几年来始终保持稳定。新疆在整个棉花产业中的地位越发突出,实际已经成为全国棉花流通的中心。从经济性角度而言,这种产销集中的模式有助减少了棉花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对于整条棉花产业链均有助益。




  1.7、种业分化,非主产区棉种行业规模大幅萎缩

  种子在产业链中议价能力较强,价格基本保持稳定。由于种子在棉花种植总成本中的比例较低,尤其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成本大幅上涨,种子费用占棉花总成本的比例已跌至2.5%左右,棉农对于种子价格并无敏感。而且,种子质量又对棉花最终产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棉农选种时不会一味只考虑价格因素。因此,种子的价格并未因棉花价格暴跌出现明显波动。从棉种企业的财务数据来看,棉种业务的毛利率在14年后并未出现明显下跌趋势。



  品种为王、地域为先,非主产区种业受到较大打击。尽管棉种价格基本稳定,但种植面积的大幅下降令整个棉种市场规模剧烈萎缩。行业格局也发生剧烈变化,企业间的差异越发明显。拥有品种优势及区位优势的企业能够继续保持扩张,如地处新疆的锦棉种业核心品种鲁研棉24号种子品质好、产量高、绒长长,市场竞争力较强,使得公司营收和利润在取消收储后继续保持连年增长。

  而相比之下,另一家棉种企业中棉种业业绩则异常惨淡,除了缺乏优势品种外,公司地处河南远离棉花主产区,也不利于棉种的销售。尤其在棉花种植向新疆转移的背景下,地域上的劣势变得越发突出。



  1.8、棉花价格下行,利好下游产业

  棉纺织行业盈利改善优于其他纺织子行业。通过同行业比较,棉纺织行业利润改善情况明显好于毛纺织和丝绢纺织行业。取消棉花收储制度前,棉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长期低于毛纺织行业。而随着棉花成本下降,截至2015年10月,棉纺织行业的销售利润率已经高于毛纺织0.2个百分点。



  原材料价格下行,深加工行业更为受益。而在棉纺产业链内部,尽管棉花价格下行对各环节均有受益,但利好程度却有所不同。纺纱加工业的利润提升不明显,而织造、印染的盈利改善则较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棉纺纱的上下游均在棉纺同一产业链内,上游直接对接棉花加工,下游则是棉织造、棉印染行业,行业基本不会受到上下游情况波动。而纺纱本身差异化较低,因此利润始终保持稳定。相比之下,棉织造和印染下游为服装、家纺等行业,盈利波动性加大。尤其棉印染产品存在一定差异化,原材料下跌对利润的改善更为明显。

  二、结论
  根据棉花和大豆的先例,农产品收储政策取消后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种植方面:(1)价格往往会进入一个长达数年的下行周期,内外价差缩小。(2)非主产区不纳入补贴范围,农民种植亏损,主产区进一步成为作物种植、物流的中心。(3)主产区农民实际到手收入下降,可能的原因是补贴的采价等制度设计不完善等问题。

  上下游方面:(4)对于下游各产业链均构成长期持续利好。相对而言,我们更推荐接近居民消费端的农产品深加工行业龙头,这类企业能在原材料下行周期内享受更多的利润提升空间,实现更高的成本向利润的转化效率。(5)农资方面,上游种子行业影响较大(化肥和农药影响较小),且出现明显分化。主产区的种子企业还有望借助优势品种继续维持增长,而非主产种子企业在整体市场规模萎缩环境下,逆势增长的难度相对较大。

  投资建议:本篇报告是我们收储改革系列报告第二篇,旨在通过借鉴棉花、大豆直补对产业和下上游影响,为潜在的玉米直补提供指引。若玉米如期改为直补,我们更加看好贴近居民消费端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包括温氏股份(行情300498,买入)、圣农发展(行情002299,买入)等全产业链养殖龙头,以及莲花健康(行情600186,买入)、梅花生物(600873,买入)等味精企业。

  三、风险提示
  政策推进不及预期,气候性灾害。

稿件来源:兴业证券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今日报价
·PTMEG主流价19000→0.00
·纯MDI主流价16800→0.00
·20D氨纶一般报价50000→0.00
·40D氨纶一般报价38000↓500
·溶解浆内盘6300→0.00
·粘短市场中心价13050↑100
·粘短市场中心价12700↑80
·涤纶POY7300→0.00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1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