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创意的基础上,将设计师的奇思妙想融入品牌的精神内核中,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艺术表达。期待未来毛纺企业不断突破和创新,让消费者在时尚与艺术中感知毛纺品牌调性,满足自我个性表达。”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刘家强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时尚与艺术委员会成立会议上说。
发力全产业链研发
一件时尚毛纺产品的背后,是一条长长的产业链。
在这条链路上,上游原料供应要稳定、多样,中游制造端的产线排布和人员分配要规划有序,下游品牌端、销售端、C端反馈信息要及时、准确。由于毛纺全产业链条长,上下游协同难度大,所以要使这条链路的每个环节间的连接都非常通畅显然并不简单。
尽管中国毛纺业已经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原料生产、纺织染加工再到流通与服务等各环节日趋完善,却依旧面临着一些发展难题,企业在供应链中寻求更广泛合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可以成为推进毛纺业发展的有效模式。这种协同不仅是企业之间机器设备等资源的简单连接,还是有效整合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所需资源的最佳方式。” 刘家强说。
在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郭瑞萍看来,无论从产业链前端还是终端看,毛纺产业链里还存在断层。郭瑞萍说:“我们的产业链上游有上游的研发逻辑,终端设计师有终端设计师的研发逻辑。但其实它应该是一个完整逻辑里的不同管理阶段,所以更应该强调不单纯基于设计的全产业链思维模式。”
郭瑞萍坦言,毛纺行业缺乏上游研发。“我个人特别倡导在行业里,尤其是有能力的企业可以创建自己的上游研发机构,这对企业未来3-5年、5-10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布局意义深远。企业可以将产品生产线延伸到上游更远的位置,加大技术创新,明确品牌定位、品牌战略及营销策略,这些是产品取舍的准绳。”
面料研发只是整个产业供应链中的一环,下游上新速度提高,单靠产业链中某个环节的单点升级自然不够。在杭州圣玛特毛绒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秋实看来,搭建协同平台是打通产业链的关键所在。搭建协同平台,可以把上、中、下游全部拉到一个空间里,服装工厂、品牌方、销售端,甚至是C端买家之间能自由交换信息,一切都变得更透明快捷。如此一来,销售端和品牌方能更清楚地了解C端的需求和反馈,需求决定产量,也能匹配到最合适的工厂;上游的信息数据也更加透明、真实,让原料和工艺变得可溯源。
对于用平台化手段赋能毛纺业这一观点,张家港中孚达绒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明也表示赞同。“通过对纺织企业的数字化改造获取产业大数据信息,将其数据又反馈用于平台的产能调配中,实现从原材料供应至成品贸易的闭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协同效应,企业产能得到充分利用,管理效率提高,企业整体效益也得到提高。” 李建明说。
用文化支撑品牌
“法国品牌迪奥近期发布的2022秋季成衣系列中,一条形似中国古代传统裙式‘马面裙’的半身裙,也引发舆论众多关注。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如何利用好中华文明5000年的文化瑰宝,建立起中国品牌的民族自信,或许是中国品牌重回世界巅峰的起点。”郭瑞萍说。她表示,优秀的产品设计不能只流于形式,更要与中国元素、民族文化紧密结合,融含蓄内敛的气韵于其中。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源自对百年老店绮丽故事的追慕,一些品牌运营公司在‘荒芜之上’进行品牌创建时,感觉没有品牌故事是一种莫大的缺憾,于是,编故事成了建设品牌文化时一个必不可少,且不约而同的行为。近两年来,随着中国崛起和民族自信的提升,不少品牌开始重新反思作为中国品牌的身份认同。逐渐的,一些品牌发现缺乏文化共鸣支撑、看似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的产品起初能够赢得消费者的注意力,但是空洞的品牌故事越来越无法打动日渐挑剔的消费者,更无法赢得其忠诚。”郭瑞萍说。
郭瑞萍认为:“品牌的背后没有文化支撑,附加值将大打折扣。当前我国正处在整个民族自信心回归的阶段,无论是用科技,还是质量,为毛纺业去增加内容,增加议价空间和利润可能性,我认为是特别有意义的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品牌故事逐渐被赋予新的内涵——通过文化输出与数字升级双管齐下的营销手段,助力品牌实现与消费群体的更强情感共鸣,多维度助推品牌向新的持续发展。
在绿色可持续时尚大趋势下,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开拓了多品类多元化的时尚产品。新澳股份、新澳羊绒2023/2024秋冬新品不仅强调纱线的服用性能,其时尚精美的外观和温暖软糯的触感吸引了诸多客户的浓厚兴趣。
“实际上,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主动求变是好事,重精神内涵的中国消费者也需要品牌故事来打动。一些高品质产品因为没有故事性没有卖点。所以上游企业在进行材料研发时,需要结合当下热点,比如可持续发展、碳排放,以及消费者消费习惯,包括对品牌端的需求点结合,以不同的技术去实现。这种呈现可令消费者对品牌未来的持续发展会更有接受度。”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培意说。
郭瑞萍表示,其实变化当中,存在着不变的东西,企业要掌握发展规律。她认为品牌变量是恒常,品牌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变化,变化是有所依托的,若今年和去年面目全非,那就失去了品牌的意义。
刘培意说:“品牌比拼的不再是声势大小,而是品牌多年的文化积累。持续多年投入的品牌将真正拉开与其他品牌之间的差距,释放品牌文化的价值。中国从不缺物美价廉的产品,但是缺少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品牌。从产品到品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创造力的差距。”
从消费需求找联结点
在时尚领域,艺术并不那么受消费者待见,获取关注的取巧方式可能是追热点、更加生活化一些。国内品牌经常忽略的一点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需求不仅仅是商品的需求,还有情感共鸣的需求。不少品牌将目光放回到中国原生的东方文化上,试图从本土文化中寻找更多的文化共鸣。一些毛纺企业为了赋予产品以更鲜活的生命力,也会通过载体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郭瑞萍说:“产品的文化载体属性如何挖掘?在我看来,从为品牌编一个故事,到真正讲好一个故事,是需要文化载体的传播去实现的。非遗其实是很好的故事,是传承下来的文化,但是它缺少载体。毛纺业有很好的产品载体、有技术,有实打实的产品出现,但是想要找到文化附加值内核的东西,需要在与产业对接中融合实现。”
李洪利说:“毛纺的天然属性造就了其‘舒适、轻、透气、环保’的产品卖点。而毛纺原料之所以在与大男装、运动装的对接上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是因为缺少产品的载体。尽管一些毛纺企业在面料研发上做了诸多努力,但设计师还是很难找到心仪的面料产品,由于设计师与面料企业在对话语言上存有差异,而差异的点在于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如果能将产业链源头到消费终端的需求打通,那么接下来的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作为品牌方,更多的时候是去洞悉消费者的需求。目前整个消费市场按照时代区分为X世代、Y世代、Z世代。按消费逻辑来说,基本上现在服务的人群是X世代和Y世代这两代的人群,但目前Z世代的人群已经成为核心消费群体。但在整个消费行业里,所有从业人员是不是真正理解既有存在的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向他们售卖产品、服务时,能否提供给他们合适的产品?能否用他们喜欢的语言,比如文字、视觉、体验,为其所接受?就品牌端来说,是个难题。有人说毛纺业缺少文化内容的载体。其实不论从品牌维度,还是从产业角度,都可以找到一个契合的点。”李洪利说。
刘培意坦言:“不论面料企业还是纱线企业,一定要明确消费对象是谁。是针对服装设计开发,还是品牌设计开发?当前,电商、消费者很关注材料背后的故事。这就需要我们用C端的语言去阐述产品背后的逻辑,要跳出B端的思维去看产品。消费者不仅仅是看衣服好不好穿,现在还要看背后有什么故事,品牌共情的点在哪里?是否符合当下的职业状态、生活场景,以及不同状态下的需求。我们在做产品、做业内推广时,更多要从C端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此一来,我们的纱线、面料、服装才更容易被市场接受。”滕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