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丽600亿入股互太今日“大定”,这家日本纺织巨头的成功秘诀只有十个字!
发表时间:2017-07-19    作者:martin  发表评论()

  第一纺织网(微信公众号ID:webtex-sh)7月19日专稿(记者 martin 报道):本土针织巨头——互太纺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互太纺织”),今天(7月19日)晚间宣布称,根据公司此前于6月30日发布有关购买协议的公告,据此,Toray(日本东丽)同意购买且卖方同意出售公司合共4.05亿股股份,占发行股份约28.03%。同日,购买协议正式落实,而股份转让的结算将于2017年7月21日落实。瑞信香港分行已获卖方委任为其财务顾问,由此完成及结算后,Toray将成为公司单一最大股东、主要股东及关连人士。

  第一纺织网(微信公众号ID:webtex-sh)此前报道,据媒体消息称指,日本纤维生产商东丽株式会社洽购互太纺织(01382)30%股份,讨论已达最后阶段,东丽预计向互太纺织投资约600亿日圆(约41亿元),更有可能在2018年前增持至逾50%,以取得全面控制权,并将互太成为其附属。

  业内认为,日资东丽(Toray)以每股$10收购互太纺织28.03%股权。东丽为日本领先合成纤维供货商,为优衣库(Uniqlo)的合作伙伴。互太是优衣库的其中一个生产商,前者向东丽采购合成纤维并为后者生产HEATTECH及AIRism等产品,因此东丽入股对互太十分有利。

  第一纺织网(微信公众号ID:webtex-sh)记者此间了解到,东丽1971年切入碳纤维领域,是世界上第一家从事碳纤维生产的公司。即便是在碳纤维市场的低迷期,当许多公司退出该领域时,东丽依然坚持发展。14年并购美国碳纤维巨头Zoltek后,东丽占据了当今全球市场的最高份额。据新材料在线数据,目前碳纤维产能达到4.26万吨/年,接近第二名德国SGL三倍,优势明显。

  第一纺织网(微信公众号ID:webtex-sh)记者获得的财报显示,2016年度,东丽实现营业收入收入221.63亿美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7.51亿美元,目前六大产品体系中纺服纤维是公司传统核心业务,营收占比最大,近年来维持在40%左右;而碳纤维作为公司战略拓展的技术核心,虽然营收占比只有8.44%,但营业利润占比却高达20.65%,

  根据东丽2016年报,碳纤维原丝及制品应用涉及飞机结构、运动装备、自行车架、PC机箱、风力发电机叶片等8个具体方向。布局多元化是东丽碳纤维业务始终保持高增速、高毛利的重要原因。此外,东丽还非常重视与高端客户的稳定合作关系,如在2016年与波音延长了供货协议,并决定为其合作项目扩大产能。

  方正证券分析师郭艳红介绍,日本经济在二战之后步入恢复期并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与之相伴的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纺织、造船和钢铁陆续步入衰退和转型。在日本在1957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纺织业占制造业产值达到21.43%,进入60年代之后步入衰退,工业产值占比、出口占比一路下滑,随后,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后期,日本纺织行业完成了两次产业升级,分别由棉纺织转为合成纤维,再转而生产高档次和高质量的非价格竞争产品,企业平均附加值得以大幅度提升。但随着日元的持续升值以及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裂,纺织业再次陷入困境,行业收入在80年代停滞不前,并在90年代持续下滑,纺织业在整个制造业地位下降的趋势已经无法改变。

  在郭艳红看来,在日本制造业的困顿期,东丽抓住了机遇,不断实行技术升级并坚决削减传统行业产品的营收比例。东丽公司目前成为了新材料领域的龙头公司,而这背后的核心在于公司拓展新产业的能力,东丽为代表的纺织企业不断尝试新的产业方向,最终转型为新材料。

  郭艳红谈到,纺织企业战略创新依然在于对外投资+多元化经营。分析来看,纺织行业是战后日本为寻找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而向海外投资的首个产业,6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工资水平大幅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丧失优势,日本纺织企业纷纷投资到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为了吸引资金和技术,制定了优惠政策,进一步刺激了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1967-1971年间,日本政府先后四次制定资本自由化政策,逐步放宽海外投资的限制并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对外直接投资。70年代后半段至80年代,日元升值和贸易摩擦促使技术含量低的纺织业不断向国外转移,90年代,日本开始把纺织加工业的上中游产业——纺纱、织布、印染业由亚洲其他国家转往中国,从利用廉价劳动力加工出口转向中国市场销售,截至1996年日本企业在中国纺织业投资的企业已超150家。

  第一纺织网(微信公众号ID:webtex-sh)记者了解到,除了日本纺织行业加大海外投资力度之外,日本国内的纺织行业企业实行以先进技术为后盾,实行高附加值的专业化生产战略。郭艳红介绍,60年代日本国内纤维企业的主要做法是从棉织品转向纤维产品生产,但在70年代低成本国家竞争日趋激烈后,这一做法难以为继,继而转向专业化生产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具体而言,专业化生产策略体现在企业把握住国内外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致力于产品升级,进入很多高成本产品新市场,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化方向。例如东洋纺和东丽公司以生产合成纤维见长,钟纺公司则以棉纤维、特殊棉制品和合纤产品的精致加工生产见长,丰田和Howa公司是尖端纺纱和织布机器的生产者。

  东丽公司成立于1926年1月,前身是日本著名的三井财团旗下三井物产的子公司。二战后三井物产解散,东丽公司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公司抓住了合成纤维代替天然纤维的历史机遇,采取重点发展合成纤维的经营方针,在整个日本纺织行业中率先引进尼龙新技术,大力发展尼龙生产。公司在经历了初期的滞销和亏损之后,于1953年扭亏为盈,1954年覆盖历年全部亏损,1955年成为日本纺织企业第一。

  郭艳红表示,以东丽为首的合成纤维的厂家70年代遇到了产品竞争力被低成本国家企业赶超和日元升值的沉重打击,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1976年东丽时隔20多年后再度出现亏损。面对甚嚣尘上“落日的东丽”的论调,公司开始加速在海外的投资。以远东、东南亚为中心,向世界20个国家,45个企业投资,到1980年9月末,投资额达到475.5亿日元。此外,公司开始大举布局非纤维产业,成立于1970年的新事业部门于1979年独立成为与塑料、化学并列的事业本部,1980年又成立了医药开发部,开始以化纤技术为基础,研发出碳纤维、的确良棉、人工肾脏等相关产品,并进一步发展电子工业、集成电路、高级塑料等成长产业。自此,公司合成纤维的比率开始下滑,非纤维产业份额不断提升。

  而从合成纤维到基础材料,东丽的转型升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郭艳红谈到,在传统的合成纤维行业在70年代已显现出积重难返的危机之时,东丽公司已然转身,静待新的业绩增长点。1981年,波音公司提出对高强度结构材料碳纤维的需求,而东丽公司已在70年代中期完成了相关材料的量产,东丽公司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也是质量最好的碳纤维材料制造商,2014年东丽获得波音1万亿元机用碳纤维订单。公司的纤维比例由1987年的70%变为目前的40%左右,公司已由单纯的纤维公司转型成为依靠强大科研和技术支撑的尖端材料公司,其覆盖的领域包括信息通讯、IT、交通、环境工程、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在日本经济持续萎靡的大环境下,营收、利润的总额和质量不断提升。

稿件来源:本网专稿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本月行情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1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