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抛储回顾:竞拍过程“跌宕起伏” 266万吨成交量创历史次高
发表时间:2016-10-08 发表评论()
2016年储备棉投放完美收官,自5月3日开始至9月30日结束,共计投放时间22周,累计107个工作日。储备棉累计投放总量300.39万吨,实际成交总量为266.00万吨,成交率88.55%。其中,进口棉成交总量为29.6万吨,成交率98.16%;国产棉成交总量为236.37万吨,成交率87.48%。
储备棉投放前夕的躁动。自2016年初国家有关部门公开表示储备棉实施投放政策起,在棉花供应量增加的预期影响下,国内棉花价格稳步回落,内外棉价差逐步缩小;至2016年4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正式发出公告,2015/2016年度储备棉从5月份开始轮出,具体轮出时间为2016年5月3日至2016年8月31日的国家法定工作日,投放开始时间比预期晚一周,随即棉花期货市场出现不稳定因素,大量资金进入棉花期货市场,拉高期货价格,造成4月份棉花现货价格高企。由于政策预期是要引导国内棉价趋稳,棉花期货价格的异常波动给储备棉投放带来各方面不确定因素。随即,发改委召集紧急会议,有关部门会后均发布政策解读信息,传递政府力保日投放量和供应总量、保障储备棉顺利出库的信息,旨在减少市场恐慌、杜绝市场炒作。然而,市场对于储备棉公检和出库的信心不足,国内棉花期现货价格一路上扬,也拉动了国际棉价的快速跟涨。
储备棉投放量不足的紧迫。随着5月3日储备棉投放的实施,日投放量低于预期且“后劲不足”的迹象愈来愈明显,约40%的棉花资源被非纺织企业购买,造成储备棉成交价格持续上升;尤其在6月28日至7月28日,日投放量在2万吨左右徘徊,日成交率连续一个月保持100%。面对此种状况,一些棉纺织企业濒临停产边缘,棉花资源紧张、原料成本上涨,之前签订的合同履行不了,出口竞争力再次受挫;企业联名写信恳请增加投放量、稳定生产。针对储备棉投放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先后向有关部门报送《关于反映储备棉轮出相关问题的函》、《关于储备棉轮出相关问题的建议》、《关于尽快解决纺织企业用棉问题的报告》、《关于加快储备棉投放的报告》等多个报告。并在7月21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储备棉专题会议研究措施建议,并在会议后形成建议报国家相关部门,建议包括:一、增加储备棉日投放量;二、储备棉投放延期至10月底,并尽快明确政策;三、企业购买储备棉全额付款后释放保证金;四、明确责任、加大力度解决出库问题等。
政策降温后的理性。为了确保棉花价格稳定、保障纺织生产经营平稳以及保障储备棉供应与新棉平稳衔接,7月28日,发改委召开储备棉会议,各部门在延长储备棉投放时间上达成一致意见。此会议的召开对当下热涨的棉花价格立即“降温”,储备棉成交率快速回落,个别日成交率跌落至20%左右。8月8日,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发布通知,明确了储备棉投放时间延长至9月30日,之后储备棉成交率维持在70%左右。
投放结束前夕的预热。自中秋节以来,储备棉成交率转势上涨,并连续一周保持在100%,成交价格也继续上涨。究其原因,一是新年度棉花还未大批量上市,价格走势仍是未知数,在储备棉投放的尾期,纺企抓紧最后一点时间增加购买力度,以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二是,据企业反映,新疆部分地区棉籽价格下跌,增加了棉花流通企业的加工成本,因而皮棉价格上涨。三是,不排除炒作抬高棉价,给新棉价格铺垫一个更高的价格“起点”。
2016年储备棉投放政策对于稳定棉价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了解到棉花对纺织实体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效力,也需反思资本市场的风险。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提早做好明年储备棉投放的准备工作,尽早明确政策措施,出台相应紧急预案,明确责任主体,同时也提醒棉纺织企业把控资金风险。
投放结束前夕的预热。自中秋节以来,储备棉成交率转势上涨,并连续一周保持在100%,成交价格也继续上涨。究其原因,一是新年度棉花还未大批量上市,价格走势仍是未知数,在储备棉投放的尾期,纺企抓紧最后一点时间增加购买力度,以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二是,据企业反映,新疆部分地区棉籽价格下跌,增加了棉花流通企业的加工成本,因而皮棉价格上涨。三是,不排除炒作抬高棉价,给新棉价格铺垫一个更高的价格“起点”。
稿件来源:中国第一纺织网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