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内酰胺上聚合花边厂上纺丝 尼龙行业遭遇“冲动的惩罚”
发表时间:2016-01-26    作者:同黎娜  发表评论()

  “2011年前后,尼龙行业似乎连‘傻子’都能赚钱,可是2015年,一些领头企业却要靠出售资产才能保证不亏损。几年来,尼龙行业的行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太大。”一名福建锦纶企业负责人谈及这几年的市场行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是市场状况的一种真实折射。“十二五”期间,原料己内酰胺的国产化瓶颈得以突破、产能规模的快速扩张的确使我国锦纶行业整体实力得以提升,但“过快”的扩张也引发了一些“并发症”。 “十二五”的后半段,己内酰胺市场产能结构性过剩引发企业打“价格战”,不少企业处于盈亏边缘,原料价格下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锦纶丝的价格下行。同时,锦纶行业自身在5年间快速扩能,导致当前去产能压力较大。加之人工成本大幅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锦纶行业原本大好的赢利空间被大幅压缩。

  尽管如此,整体看,“十三五”期间,在化纤各子行业中,锦纶行业发展势头仍然向好。“过去多年间,锦纶行业保持了年均10%~12%的较快增长,据此推算,预计‘十三五’期间锦纶行业实现年均7%左右的增长率仍然可期待。”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锦纶分会会长、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卓胜做出了这样相对乐观的预测。

  原料厂的低成本下扩

  国内锦纶行业在继续向前发展的同时,当前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伴随着“十二五”期间的快速扩张,行业整体产能出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全行业面临去产能压力,其原因来自多个层面。首先是上游己内酰胺原料工厂向聚合环节的扩张延伸。

  多名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近5年己内酰胺行业快速扩张,己内酰胺工厂数量快速增加,企业普遍感受到产能压力较大,产品销售不畅,因此不少己内酰胺企业开始“很有冲动”上聚合项目来消化自身产能。

  何卓胜指出:“己内酰胺工厂的公用工程建设水平都很高,蒸汽、电等配置都很完善、很安全。综合来看,他们上聚合项目不需要很大的投资,成本较低。上一个聚合项目的投资还不足上一个己内酰胺项目投资总金额的1/20,所以他们都很有投资冲动。”

  己内酰胺工厂上聚合项目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液体的己内酰胺质量有保障,而固体的己内酰胺会增加成本,也需要摆放的地方,需要冷却和包装,还存在质量风险。鉴于对这些因素的担忧,己内酰胺工厂便纷纷把己内酰胺做成切片进行销售。

  据介绍,己内酰胺企业生产聚合产品的成本要比聚合工厂的成本低约20%。从聚合产品的成本构成看,每吨产品在车间里的成本约为1000元,而很大一部分可以把控的成本在运输环节。

  何卓胜给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举例说明,新会美达从巴陵石化购买己内酰胺运到广东工厂,每吨需要承担的平均运输成本约为600元;而如果是巴陵石化自己生产切片,在公司旁边建个聚合工厂,这样每吨原料的运输成本只有20元。以新会美达每月从巴陵石化购买1万吨原料计算,每月的总运输成本约为600万元,一年的运输成本合计约为7200万元。”

  “从现在的市场情况看,物流运输成本对锦纶行业的利润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以每吨切片2000块钱的增值空间计算,运输物流成本约占到的费用为500元~600元,也就是说约挤压了每吨切片25%~30%的利润。”何卓胜这样感慨。

  花边和织造厂的“扎堆”上延

  造成锦纶行业产能的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的原因,还有下游的面料织造、花边企业向前端的扩张。

  锦江科技一名负责人回忆道:“2009年时锦纶行业的市场行情一度不好,但下半年很快恢复。2010年~2011年那两年,说句玩笑话,‘傻瓜’都能赚钱。受此刺激,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一些企业开始大量投资锦纶行业。”

  行业运行数据对此也能印证。2012年,国内锦纶丝产量同比增速达到“十二五”期间最高点的18.2%。

  这些进行新投资的企业,此前不少都是锦纶企业的下游客户,如面料、花边企业等。“他们看见锦纶纺丝企业那两年非常风光,大致一计算,认为新上一个锦纶厂一两年就能收回投资,所以开始扎推疯狂投资。”上述锦江科技负责人这样表示。

  当然,按捺不住投资冲动的还有锦纶企业自身。“领头”企业的一举一动就是有力的证明。

  2012年,华鼎股份总共涉足的项目达到了4个。4月,其总投资 6 亿元的“年产4万吨差别化锦纶长丝项目”达产,使公司产能大幅增加。同年,华鼎股份还启动了两个新项目:总投资 3.13 亿元的“年产 2 万吨差别化 DTY 锦纶长丝”项目(2014 年 6 月达产),以及总投资 6.295 亿元”年产 5 万吨差别化锦纶长丝“项目。

  不只如此,2012年华鼎股份还开始向上游聚合切片领域拓展。6月,它收购了杭州杭鼎锦纶项目一期工程产能8万吨的聚合切片项目,该项目于2014年6月达产。

  但此后的市场状况,远非投资者们原来预想得那么美好。2013年~2015年,锦纶行业形势弱势下行,此前进行扩张的部分面料、花边企业的投资无法收回,导致资金链吃紧,也拖累了原本的面料或花边主业,最终倒闭。而这一类下游企业的倒闭,使市场上原本存在的一部分对于锦纶丝的消费需求出现萎缩。

  另一种情况是,部分原本生产面料或花边的企业向上延伸到锦纶纺丝环节后,经营情况还不错。他们原本需要向专业的锦纶企业采购锦纶丝,延伸后则不再需要向外采购,而是消化掉自身生产的锦纶丝,同时还向其他面料和花边企业销售锦纶丝。这样,不但削减了对锦纶企业的产品需求,而且增加了市场上新的锦纶丝供给。

  而对于华鼎股份来说,2012年6月它雄心勃勃地收购了杭州杭鼎锦纶,但仅仅经营了3年,2015年4季度又将该资产全部转手出售,才保证了这一年不继续亏损。一买一卖间,充分折射出锦纶行业这几年从一片火热到赢利艰难的悲欢离合。

  群体冲动的薄利“惩罚”

  或许是市场“无形之手”对几年间企业群体冲动扩张的一种“惩罚”。自2013年开始,上游己内酰胺企业快速扩张、产品供应扩大导致原料价格走低,聚合和纺丝环节过快扩张面临去产能压力。与此同时,下游织造市场的实际需求却并没有出现同步扩张。在多重不利因素的“夹击”之下,锦纶行业的赢利空间被大幅压缩。

  多家企业负责人回忆,以70D/24F常规锦纶DTY产品为例,2011年前后,从切片到锦纶丝每吨产品的增值空间约为7000元;而到了2015年,增值空间已下降到了4000元/吨~4500元/吨。

  一方面是产品利润的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却要面对人工成本大幅上涨拉动的整体生产成本的上涨。“5年间,不少加弹厂工人每月的人均工资上涨了50%,有的甚至翻了一倍。”一名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对此何卓胜分析指出:“5年间,企业生产用的电费基本没什么变动,先进的设备、更好的管理虽然能使生产成本出现一定幅度的降低,但是,成本下降的幅度不足以弥补产品价格的深度下滑。目前,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锦纶丝的车间成本已经达到3000多元/吨(不含税),车间生产出来后还需要加上运费和税收等,而市场的赢利空间仅为4000多元/吨,所以常规产品都处在亏损边缘,有的工厂甚至没有现金流。”

  以最为艰难的2015年为例,年内,原料市场的价格弱势阴跌,锦纶市场价格走弱,一年内常规产品价格跌幅达到4700元/吨~5200元/吨,跌幅大于原料价格跌幅,锦纶企业效益明显下滑。锦纶行业全年POY、DTY、FDY产品赢利区间为200元/吨~300元/吨,小于2014年的250元/吨~350元/吨,属于微利状态。由于效益下滑,行业整体开工率严重不足,闲置装置较多,部分企业甚至关停。

  上市公司的业绩波动曲线是对“十二五”期间锦纶行业赢利状况变化的最好证明。以华鼎股份为例,2011年其营收为17.4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64.58%;净利润高达1.387亿元,同比增幅为12.03%。2012年,其营收同比增幅下降至1.7%,达到17.71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44.4%,至7613.897万元。2013年,其营收虽然同比下滑4.25%至16.96亿元,但净利润仍同比增长4.47%至7954.32万元。

  但到了2014年,华鼎股份开始亏损,这一年其营收虽同比微增0.37%至17.02亿元,但净利润却亏损7399.225万元,同比暴跌193.02%。

  尽管如此,2014年,华鼎股份仍开始筹建投资达18.24亿元的“年产15万吨差别化锦纶长丝项目”。2015年,虽然预计全年将扭亏为盈,公司实现净利润约8000万元~1.1亿元,但这主要是靠出售杭州杭鼎锦纶获得的1.3亿元收益,才弥补了前三季度7200多万元的亏损。

  “中国尼龙6产业当前面临的挑战为弱势、薄利。由于行业竞争白热化,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关停,大厂扩张也不活跃。究其原因,终端需求市场低速增长,尼龙行业自身近几年扩张依旧太快,是行业效益下降、开工不足、库存高企、欠款赊账等问题的主要来源。”中纤网(CCFEI)产品经理蒋振华这样表示。

  何卓胜也强调:“尽管锦纶行业这几年快速扩张,但下游有效需求没有真正出现同步增长,只是各类企业出于供给侧的考虑进行新产能的配套延伸与扩张。最终造成的结果是,行业整体的开工率不高。可以预见,接下来随着一些新上项目的产能陆续投产,行业的开工率还将进一步下降,企业赢利仍将艰难。”

  从供给到应用的着眼点改变

  面对快速扩张带来的“并发症”,接下来的5年,锦纶行业如何把握好发展方向,按照何种思路进行升级优化至关重要。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锦纶分会秘书长邓军指出,“十三五”期间,在研发关键技术方面,行业应重点加强锦纶6熔体直纺技术、 锦纶改性新技术的开发,重点发展化纤生产智能物流系统。在锦纶装备国产化方面,应重点发展锦纶聚合装置以及锦纶纺丝卷绕装置。

  在产品开发方面,应着眼于差别化和功能性。

  何卓胜分析指出,“十三五”期间,纯粹的追求量已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锦纶行业发展的着力点,应该是提升产品的差别化和功能性水平,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这是对于新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思路的很好贯彻,行业应更加注重以差别化产品提升质量,而不只是单纯追求数量增长。

  何卓胜提醒企业,差别化要注意一个问题,目前并非所有的差别化产品都能带来高附加值。因为当生产某一种差别化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这种产品就开始变成常规产品。所以,差别化的标准是不断调整的过程。他认为,领军企业要能始终研发出“新一代”的差别化产品,才能保持赢利水平的持续改善;而很多中小企业由于研发能力跟不上,接下来还将在盈亏边缘“拼杀”。

  发展功能性锦纶6纤维的突破口则在于,应更密切地联合下游应用企业,提升其应用质量,从而真正体现该类产品的高价值。

  福建长乐一家锦纶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如果说以前锦纶行业的发展更多地是一种粗放式思路,只着眼于自身的生产环节和规模的增长,整个产业链的参与度不高,那么‘十三五’期间,锦纶纤维如何通过提升面料的价值从而反映出纤维的价值,将是努力的大方向。”

  在下游应用方面,“十三五”期间锦纶行业应重点拓展在装饰、军工特品两个领域的应用。邓军强调:“下游应用的拓展迫在眉睫。接下来的关键着眼点,不再是能生产出多少产品,而是下游能消费多少纤维产品。”

  仍可期的5%~7%年均增速

  锦纶行业尽管仍有难题待解,但对于“十三五”期间行业整体的发展前景,业内人士普遍仍持乐观判断。

  从技术支撑看,经历了“十二五”、尤其是后半段的技术进步,为整个“十三五”期间锦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从原材料方面看,原油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降,不但降低了锦纶企业的资金成本,而且使锦纶产品的性价比大幅改善,有利于加大它对其他纤维的替代,这对行业发展是一种正向支持,至少使行业的“十三五”能有个较好的开端。

  从应用层面看,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逐步提升,他们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呈增长态势,而尼龙作为纺织材料中的高端产品,其应用量还会有可观的增长。

  何卓胜预测:“锦纶行业目前虽然出现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但从长远看,锦纶在纺织品材料整体应用当中占比仍不大,未来仍有发展空间。预计‘十三五’期间锦纶行业实现年均6%~7%左右的增长率仍然可期待。”

  英国泰可荣全球化学有限公司聚酰胺分析师刘翔预计,未来10年全球锦纶纤维的年均增速为1%,而中国锦纶市场的年均增速为5%,依然高于全球增速。

  “但企业仍需要有清醒的认识,目前尼龙聚合扩能项目仍较多,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从趋势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向上下游拓展,如巴陵恒逸、鲁西化工等既有己内酰胺又有锦纶切片项目,华鼎锦纶等企业也有涉足己内酰胺项目的规划。可以预测,接下来,单生产己内酰胺或切片的工厂竞争力将会下降,而长远看拓展产业链才能增强企业竞争力。对于众多的小聚合企业来说,将在残酷的竞争中面临生存威胁。”蒋振华这样预测。

稿件来源:中国纺织报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今日报价
·PTMEG主流价19000→0.00
·纯MDI主流价16800→0.00
·20D氨纶一般报价50000→0.00
·40D氨纶一般报价38000↓500
·溶解浆内盘6300→0.00
·粘短市场中心价13050↑100
·粘短市场中心价12700↑80
·涤纶POY7300→0.00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1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