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宁南县养蚕27.23万张,产茧25万担,农户养蚕总收入达到4.43亿元;“蚕茧总产、养蚕单产、人平产茧、蚕茧质量、蚕农收 入”五项指标连续13年荣获全省第一;“养蚕单产、人平产茧、蚕茧质量”三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2014年6月13日,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宁南“中国蚕桑之乡”称号。
宁南蚕桑产业为何一直稳健发展,最终成为在全国都叫得响当的“中国蚕桑之乡”,解剖宁南县新村乡如何抓蚕桑业的发展,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早春三月,记者来到宁南县新村乡。在田间地头、农家,都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桑树长满绿绿的桑叶,小蚕已进共育室,此情此景让人欣喜,给人希望。
新村乡位于宁南西北部,幅员面积50.29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20亩,林地面积40318亩。辖碧窝、田湾、新竹、盐巴坪4个行政村,28个村民小组。全乡人口总数为5000多人。
新村乡,人均产茧量已连续6、7年位居全县第一,总产量名列全县第四。2014年全乡“6215”项目栽桑400亩,栽桑400万株,专用 蚕房改造105间。2014年全乡养蚕13903张,较2013年的12567.8张,增长1335.2张,同比增长10.6%,产茧12936.7担, 实现蚕农售茧收入2370万元,同比增长9.2%。全县鼎鼎有名的“蚕桑第一村”碧窝村正在此乡;全县养蚕年收入近40万元,宁南历史上第一个全国劳模张 连云也正是该乡人氏。
一步一个脚印 落实全县产业规划
宁南在发展蚕桑产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热不赶,冷不砍,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思路,创立了被誉为“宁南模式”的蚕业发展机制,形成了“县委 政府主导、业务部门主抓、村组干部共谋、广大蚕农参与”的一体化运作机制。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均要专题研究本年度茧丝产业发展工作,制定出台发展政策 和扶持办法,每年投入2000万元以上的资金扶持补助。
宁南形成了以县蚕业富民工程领导小组为核心指挥系统,县蚕业部门为技术指导、乡镇蚕辅员为专职技术骨干、村组中心技术员和共育室长为常规技术力量的行政指挥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为蚕农提供标准化的技术服务。
宁南还对具备条件的村、组重点培育和打造,形成带动辐射能力强、示范作用明显的标准化示范点,以点带面不断壮大蚕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新村乡作为宁南蚕桑产业发展重点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全县的产业规划。
宁南提出了发展“五大富民产业”即蚕桑、烤烟、林业、畜牧、冬季马铃薯。新村乡根据乡情,以海拔1300米为分带,海拔1300米以上发展 核桃、烤烟、茶叶、松树等经济果林为主;海拔1300米以下大力发展蚕桑。而蚕桑生产是该乡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是全乡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因此发展蚕桑生产,增加蚕农收入是乡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全乡各级干部从桑树冬管、小蚕饲养、大蚕喂养到蚕茧收购等都倾其时间和精力努力工作,以实现蚕 桑生产增产,蚕农增收的目标。
同时,为了促进蚕桑业发展,新村乡除了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县上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外,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蚕桑业的发展。1、规划区内桑 树苗免费提供给蚕农;2、建标准化蚕房每间补助1000元,修标准化养蚕大棚80平方米上补助5000元;3、补湿器、切桑机等对农户实行补助300元/ 台;4、年养蚕20张以上、年增加5张以上的农户免收水费。由于政策支持到位,服务到位,收购价格稳定,蚕农尝到了甜头,新村乡蚕桑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了 全县蚕桑第一村碧窝村等先进典型。
转变干部作风 切实服务群众服务产业
新村乡曾经“名气”很大。2010年,由于缺水引发矛盾,发生了村民打砸乡政府,甚至打伤乡党委书记的事件,此事在当地影响很坏。
2011年,走马上任的乡党委书记冯万银下定决心,一定要转变干部作风,缓和干群关系。同时对村组干部进行了整治,免去了田湾村村支书的职务,辞退了村文书。
新村乡要求干部对待群众首先做到“三个一”,即一个微笑,一杯热茶,一条板凳,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他们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同时,加强干部队伍的管理,出台了《村组干部管理办法》,并按规定对村组干部定期进行测试,测试不合格的责令辞退。
改变干部的作风,把每个乡村干部的联系方式,分管范围制成卡片,分放在全乡党员干部手中,方便有事找他们。乡上干部经常晚上11、12点还 会接到群众打来的电话,咨询事情,表达诉求。对此,乡干部们都做到了耐心倾听和解释,并及时办理和回复。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干群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很多乡干部都与村民成为了朋友。下乡时,热情招呼他们进屋喝水,甚至,杀年猪也不忘请乡干部到家里做客。
由于工作方法改变了,与群众关系密切了,乡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带动该乡产业发展。2010年之前,新村乡 蚕桑发展处于全县中间水平。通过几年的努力,新村乡终于迈进了全县蚕桑发展的第一方阵。同时烤烟、林业、畜牧、冬季马铃等其它产业也蓄势待发,潜力无限。
从新村乡的发展,可以找寻到宁南蚕桑业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