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行业似乎都有着自己的潜规则,棉花行业也不例外。
“棉花进口配额的倒卖、爆炒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记者从多家棉纺企业、贸易商以及专家的口中得到证实。而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棉花进口配额制度分配的不合理。有资质的企业拿到配额,未必用于生产,而绝大部分真正做棉纺的企业却拿不到配额,只能从其他途径寻求购买配额。
“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否认,配额就是寻租体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直言,这种现象侵犯了实体经济的利益,给纺织企业造成很多困难,“中国的棉花配额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配额之“生”
一切的源头起源于国内外棉价脱轨。
今年尤为明显,国内外棉花差价曾一度达到4000~5000元/吨之多,这使纺织企业对使用进口棉趋之若鹜。9月14日,国内棉花报价继续保持平稳,代表内地229级棉价格的国家棉花价格A指数为19600元/吨左右;当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和亚利桑那地区2级)进口棉花1%配额关税下港口提货价为14700元/吨左右,差价约4900元/吨。
但我国对棉花进口配额的限制,卡住了纺织企业的路。国内棉纺企业要想进口国外棉花,首先要拿到进口配额。
为了限制国外棉花进口对国棉市场的冲击,我国2004年以来规定棉花进口需要配额,棉纺企业若想拿到进口棉,就必须申请使用配额。按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今年关税进口配额为89.4万吨,只需交纳1%关税,每年1月1日按时发放。这一数值自2004年起就没有改变过。
棉花进口配额主要集中在国有的大型棉花外贸企业和大型纺织加工厂,中小企业都没有进口配额。但纺织加工企业受外贸经营权和信用额度的影响,进口棉花数量有限。
在目前市场上,棉花贸易商进口来的棉花放在港口或保税区,棉纺企业必须有进口配额,才能完成一桩棉花进口交易。没有配额,贸易商出不了货,棉纺企业也买不到棉花。在这种情况下,“倒配额”应运而生。
一位不愿署名的从事棉花进口贸易的公司负责人表示,市场上之所以有棉花进口配额流通,是因为每年向国家申请到配额的部分企业并没有实质的棉纺生产和贸易,有些企业拿到配额会转手倒卖;另外也有部分虚报生产贸易额,申请到高于企业本身产能需求的棉花进口配额,然后将多余配额转手倒卖。“卖配额是零成本。而且来钱很快,都是现金交易。”该负责人说。
配额之“火”
“很多棉商都在想尽办法倒配额,能拿到配额就等于拿到生意。”
这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
“这样一来,就把配额价格炒得很高。”上述负责人说,现在配额最高交易价达到5000元/吨。相比一两年前,翻了几十倍乃至上百倍。
该负责人给记者算了笔账,按现在的配额价格来算,纺织企业购买配额而多出的成本有:配额交易费(5000元)、1%的关税、13%的增值税、各项管理费(600~700元)等。这样算下来,已经高于国内棉花现价了,贸易商毫无利润可言。
他告诉记者,公司今年进了1万吨进口棉,但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买配额,他不想冒风险。“谁都不知道国家后期还会不会追加配额,一旦追加,配额交易价格一般会降下来,我们如果现在买配额就亏大了!”
该负责人想再等等,可是对于国家究竟发放多少配额、何时发放,他心里也是没底的。他说:“这里面就有赌博成分。企业也在强撑,就像人一样,总想抱着希望,不甘心放弃。”
该负责人无奈地说,现在每家贸易商都很难做。“国家不追发配额的话,这些进口棉只能憋在保税区的仓库里,1吨都流通不了。”
山东德州棉花协会副秘书长马俊凯表示,今年,全部使用棉花为原料的纯棉纺织企业,都处在亏损状态;同时使用棉花和化纤的混合纺织企业,则是处在微亏和微利之间;不使用棉花全部使用化纤的企业,有盈利,但是盈利程度比前几年大幅下降。
基于此,上述贸易公司正在考虑做棉纱,因为我国棉纱进口没有配额限制,印度、巴基斯坦的进口棉纱成本比棉花低不少,再转手卖给下游纺织面料企业或服装企业,将比棉花相对好做一点。
企业之困
一说起目前棉纺织业的经营情况,厂商就没有不皱眉的。
河北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王新贞对此深有感触,他估计今年上半年纺织业的亏损面超过80%,行业形势比2008年还要严峻。
王新贞透露他所在的企业为了避免亏本,今年都放弃做生产加工,只负责收购。“外商要什么,我们就去收购什么,这样风险小一点。”当地很多企业都倒闭或停工,纺织厂内冷冷清清,连机器都低价卖给了越南。
王新贞认为,作为保护国内棉农利益之举,棉花进口配额制有其必要性,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应该取消。“棉花进口配额制,造成了国内外棉花价格的巨大差异,严重削弱了国内棉纺企业的竞争力,相对于正常进口棉花来生产的企业却要承担亏损,部分纺企转让配额而放弃生产是更好选择,这也是配额转让交易活跃的原因之一。这意味着谁能搞到配额就等于把利润握在手里。”王新贞说。
上述贸易公司负责人也坦言,能否拿到配额已成为棉企经营成败的惟一决定因素,这实在不公平,也是对正常市场的破坏。
浙江省纺织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建雄告诉记者,企业正是因为拿不到配额,只能采用高价国产棉,利润被严重挤压,面临巨大的生产成本压力。
马俊凯也表示,目前德州及周边地区的棉纺企业,开机率在60%左右,整个市场正面临着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因为拿不到进口棉花配额,缺乏竞争力,面临退出市场的结局。
调控之难
事实上,取消配额的呼声绝非一日,但问题在于配额取消后如何保护棉农利益。
在中国第一纺织网首席分析师汪前进看来,我国进行棉花收储和进口配额管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不进行配额管理,国外棉花特别是美国、巴西等棉花质量较高,成本较低,如果放开进口,将对国内棉市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政策就像把双刃剑,矛盾点在于,限制棉花进口,纺织企业日子又比较难过。
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马文峰则认为:“配额制度的取消将是大趋势,这取消与否取决于国内棉花生产水平是否能提高。”马文峰进一步解释说,“我国大豆的‘沦陷’根本原因不在于进口,而是大豆生产水平的落后和低下,棉花也是如此,‘落后就要挨打’。要想棉花放心敞开进口,就必须提高国产棉的生产水平和效益。”
“由此可见,短时间内,除了配额制度,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王新贞说。
周建雄表示,如果不取消进口配额,当务之急是在原有配额制度上加以改善。可以把配额更多分给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或者把进口配额统统分给中储棉,由中储棉收储之后,再对外公开竞拍。
汪前进则指出,纺织企业已经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目前国内棉花产能过剩,当前行业面临着重新“洗牌”,淘汰低端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棉纺企业,在产品档次、设备技术、管理、用工等方面都面临着瓶颈。谁能突破这些瓶颈,就能迎来一片新的发展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