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表时间:2012-04-26      发表评论()

  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发布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结合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实际,特制定《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四川茧丝绸行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是我省茧丝绸行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时期。全行业经受了国家宏观紧缩政策、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生产要素价格全面上涨、行情非理性大幅波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还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发展形势十分严峻。我省茧丝绸行业坚持市场导向,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机遇,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建设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发展产业化经营,培育贸工农一体化茧丝绸龙头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推进技术装备更新,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实现了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确保了全行业的平稳发展。

  (一)茧丝绸产量继续保持全国优势地位,助农增收作用明显

  2010年全省有桑园面积180万亩,发放蚕种205万张,生产蚕茧71000吨。蚕茧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1.5 %,居全国第3位。蚕农茧款收入19.8亿元,比2005年增长52.3%。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助农增收作用明显。

  2010年全省生产丝类产品2.8万吨,比2005年增长43.9%,占全国总量17.8%,居全国第2位;生产丝织品1.5亿米,比2005年增长32.7%,占全国总量19.6%,居全国第3位;全行业实现产值240亿元,比2005年增长122%。 2010年全省丝绸商品出口额2.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6.1%,居全国第5位,丝绸生产、出口在全国占居重要地位。

  (二)积极承接“东桑西移” 产业转移,蚕桑产业布局得到优化

  “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我省被列为全国主要承接省。到2010年,全省有14个县(区)列入 “东桑西移”工程实施范围。全行业以此为契机,抓紧做好蚕桑基地规划布局和实施标准制定工作,扎实推进“东桑西移”工程,以点促面,推进了全省蚕桑蚕茧生产稳步发展;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全省初步形成了攀西、川西北、川南三大优势蚕桑蚕茧产业带,发种量、产茧量均占到全省70%,蚕茧质量位居西部省(市、区)前列。呈现出优势区域优先发展,快速发展,集聚发展的势头。

  (三)蚕茧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完善

  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茧站资源配置日趋合理,有效地规范了鲜茧收购秩序;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起了企业和蚕农互助“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政府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决定蚕茧价格的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全面放开干茧和厂丝经营,价格政策的科学化成为全省茧丝绸行业平稳发展的保障。

  (四)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行业发展基本平稳

  围绕延伸产业链,提高加工深度,全行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蚕种发放量和蚕茧产量、收购量下降的格局下,丝、绸两大类产品产量仍然保持增长,且丝织品增长幅度高于丝类产品增长幅度。2010年,我省出口的丝类产品中,丝织品所占份额已达到66.5%,比2005年提高了18.2个百分点,结构进一步优化。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稳健起步。丝绸产量的增长,深加工产品在出口中所占份额的提高,对全行业的平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推进技术进步,产业集聚度有所提高

  全省白厂丝生产已全面淘汰落后的立缫缫丝设备及生产工艺,采用国产新型自动缫丝机及生产工艺;双宫丝生产开始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双宫丝自动缫丝机及生产工艺;剑杆织机等丝织设备在丝织品生产中逐步扩大使用,丝绸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已建成南充都京丝纺工业园、嘉陵工业园、武胜县安泰丝绸工业园,提高了产业聚集度。以四川朗瑞丝绸有限公司、四川安泰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集团建立和完善了贸、工、农、资产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用要素投入集约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生产手段科技化和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理念加强茧丝绸产业基础建设,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六)丝绸文化得到弘扬,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和四川建设“旅游大省”推动,加大了蜀锦、蜀绣、蜀绘等传统工艺的发掘和传承力度,成为国内外游客认识和了解四川的重要载体。初步建成的四川丝绸博物馆和千年绸都第一坊,成为国内外游客认识和了解四川丝绸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充分利用丝绸文化资源,扩大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培育品牌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到2010年全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称号产品1个,四川省著名商标3个,四川省名牌称号产品5个,获得中国丝绸协会“高档丝绸标志”认证品牌2个,成都“蜀锦”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南丝路”、“依格尔”、“六合”等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受到用户和消费者欢迎。

  “十一五”期间,我省茧丝绸行业改革发展取得较好成绩,但还存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研究开发投入不足、产业集聚度需进一步提高、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资源要素约束加剧等问题,制约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四川茧丝绸行业面临的发展前景

  “十二五”时期四川茧丝绸行业的发展机遇与调整并存。

  国家把茧丝绸行业在内的纺织工业定位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振兴丝绸,给四川茧丝绸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证。国家把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给四川茧丝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的基本格局下,对充分发挥四川茧丝绸行业在中西部地区同行业中的既有优势,引进先进地区诸多生产经营要素,提高行业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加速行业升级步伐,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受世界经济逐步缓慢复苏,主要经济体市场继续好转,国际丝绸市场消费需求回升的影响,2010年以来丝绸商品出口已呈现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绿色、生态、环保的消费理念已逐步形成,近几年来内销市场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态势,进一步扩大内需具有较好基础和发展潜力。

  近年来,蚕桑生产一直受到其他农业种养项目比较效益的挑战,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丝绸工业大多生产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缺乏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产业基础不稳。多种新型纤维的诞生及纺纱精细化,使得不少面料在功能上不断接近丝绸,而生产成本却相对低廉;现代高新技术所带来的产业革命惠及传统的茧丝绸较少,生产水平和效率较低;劳动力、能源、资源、运输和环保成本的不断上升,使行业生产压力和经营风险明显加大,茧丝绸的生产和贸易明显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挤压。

  茧丝绸行业在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减少,在原有主销市场的国家和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弱化。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同时也是丝绸及其制成品消费的主要国家摆脱危机、实现好转的前景并不明朗;受政治、经济双重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对以外贸出口为主的茧丝绸行业,是重要的制约。

  三、“十二五”期间四川茧丝绸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产业布局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强化蚕桑产业基础,提升丝绸工业水平,优化丝绸贸易结构为主要内容,突出强化基础、调整结构、培育品牌、拓展市场、促进升级,推进全省茧丝绸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总体思路

  抓住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全面扩大区域合作、产学研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的领域、更高层次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承接国内外先进加工能力转移;推进传统茧丝绸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高污染、高能耗向节能型和循环经济转变;实施品牌战略,实现“名品”、“名企”、“名城”之间的良性互动;围绕市场配置力、企业主体力、政府主导力“三力合一”,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为把四川建设成为茧丝绸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三)产业布局

  进一步做大做强攀西、川南、川西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培育25—30个优质蚕茧基地县;以攀西地区和川南为重点,建设西部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以“中国绸都”——南充为中心,建设中国西部优质丝绸、家纺生产出口基地;以蜀锦、蜀绣、蜀绘及四川丝绸博物馆为品牌,打造成都丝绸历史文化“名城”。

  (四)主要发展目标

  到2015年,行业达到以下发展目标:

  1、主要产品产量。桑园面积200万亩;发放蚕种245万张/年;蚕茧产量8.5万吨/年;丝类产量3.2万吨/年;绸类产量2.5亿米/年;丝绸印染8000万米/年,其中印花绸2000万米/年;丝绸服装3000万件(套)/年;丝绸家纺产品2000万件(套)/年。

  2、技术装备。厂丝、双宫丝生产,全面采用自动缫丝机;丝织生产中,剑杆等无梭织机采用率达到50%;全面淘汰落后缫丝、绢纺和印染设备;全面推广适应行业特点的电脑辅助设计与电脑辅助制造(CAD/CAM)、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信息化技术。

  3、产品质量。选育并推广适应四川现状的新桑品种2—3个、新蚕品种2—3对;4A级以上厂丝不低于总量80%;生坯丝织品一等品率90%;成品绸一等品率85%; “高档丝绸标志”授牌4—6个;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4个。

  4、产业集中度。在成都、南充、绵阳、宜宾、凉山等市、州分别建设1—2个各具自身特色、突出区域重点的茧丝绸产业示范园区(或茧丝绸产业园区)。

  5、节能减排。蚕茧收烘、丝绸加工蒸汽供应环节全部改造为节能环保设备;丝绸加工环节全面推广节能电机,实现生产废水达标排放;制丝工序用水回用率达到70%,印染工序用水回用率达到50%。

  四、“十二五”期间四川茧丝绸行业发展重点

  (一)建设现代蚕桑产业基地,推进蚕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

  坚持把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以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为中心,以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为支撑,以法规为保障,加快推进传统蚕桑产业向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转变,实现由“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跨越。在发展方式上要推进“三个转变”,即: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户营规模由零星向适度规模转变,生产模式由单一蚕业向立体农业转变;在技术应用上实现“三个突破”,即:优良化品种布局取得突破,省力化技术推广取得突破,多元化产品开发取得突破;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三个创新”,即:创新发展投入机制,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桑园土地流转机制;在发展保障上健全“三个体系”,即:良种繁育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市场监管体系。

  1、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带建设。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优势资源,连片规划,集中发展,重点发展50万亩攀西产业带, 50万亩川南产业带, 100万亩川西北产业带。着力扩大养蚕户营规模,重点培植一批“户有5亩桑、养蚕20张、收入5万元”的适度规模蚕桑专业户。支持发展精深加工,发展蚕丝产业集群,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对蚕桑产业的支撑能力。

  2、着力建设高效生态蚕桑基地。按照发展高效立体蚕业、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要求,建成“亩养4张蚕,年产3担(150kg)茧、年收1000市斤粮,开发桑资源、收入上万元”的高效蚕桑基地。建设50个万亩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开展产、加、销等各环节的技术集成配套示范。充分发挥桑树的生态功能,积极发展“四边桑”,在荒坡荒山、退耕还林区域、江河消没区域、石漠化区域大力栽植“绿化桑”,巩固桑树基础。

  3、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及机具。研究推广优质高效蚕桑品种,尤其是适宜于省力化技术的强健性品种。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桑园管理等新技术和机具,切实减轻劳动强度。建立以蚕业部门为主导,乡镇蚕桑技术员为网路,共育户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配套的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推广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科技服务到位率、科技成果转化率。

  4、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强先进家蚕品种的繁育研究工作,建立以省直属蚕种场为核心的省级桑蚕新品种研发繁育基地,以县级蚕种场为骨干的蚕种繁育基地,建立稳定安全原蚕基地。在产业发展核心区建设与基地发展相适应的小蚕和桑树种苗繁育场,形成省直属场、县级蚕种场、基地繁育场三级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以省蚕种质检站为中心,片区质检站为基础的蚕种检验检疫体系建设,完善检验设备,提高检验手段,确保蚕种质量安全。

  5、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产业链长、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鼓励发展服务型蚕桑专业合作社,严格按照《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规范、引导蚕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自主创新,更新工艺技术装备,促进行业提档升级

  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原则,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形成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1、建设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整合资源提升能力,构建面向全省茧丝绸行业振兴和发展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建立完善人才培训体系,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经营管理及员工培训等服务;加强信息咨询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为企业对外交流、信息咨询、质量检测、标准制定等提供服务。

  2、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加强对适应四川自然环境,抗逆性强的新桑、蚕品种的选育;加大对优质、高效、省力化栽桑养蚕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等高新技术在丝绸加工中的应用开发;积极开发真丝、真丝与其它纤维混纺、交织、复合、包缠等新型高档丝绸面料及其复合染整技术,利用多种纤维优势互补;大力推广数字印花、小浴比和无水染色等新型印染技术,加快印染“绿色化”工程建设;加快对功能性蚕丝被、蚕桑丝绸废弃物、副产物高附加值综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推广。

  3、更新工艺技术装备。按照“先进、适用、可靠”的原则,加快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步伐,以机电一体化、智能化高效、节能、清洁的工艺技术装备替代、改造传统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促进行业提档升级。全面推广应用自动缫丝机;推广应用大卷装络、并、捻丝机和高速宽幅剑杆织机;推广应用电脑花型设计、电子分色、电子制版、电子调色和电子控制系统,提高丝绸及其制成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大力培育自主品牌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示范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形成一批得到国内外市场认可的丝绸服装、家纺自主品牌。

  1、提高自主品牌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树立自主品牌意识,制定自主品牌发展规划。完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行业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大研发设计投入,着力培养设计师队伍,提升茧丝绸制品的设计创意水平,培育茧丝绸制品品牌文化。通过管理、营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茧丝绸自主品牌管理水平、营销水平、宣传策划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大力拓展营销网络,扩大茧丝绸自主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实现国内外品牌的同等市场待遇。打破地方保护,消除市场壁垒,减少重复检测,构建统一市场,为茧丝绸自主品牌开拓市场提供便利服务,减轻企业负担。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加大对自主品牌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宣传茧丝绸自主品牌典型,形成全社会争创、发展、消费、保护自主品牌的氛围。

  3、实施自主品牌重点工程。按照“扶优扶强”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依托行业协会,选择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覆盖面广、市场占有率高、企业盈利能力强的3—5家茧丝绸自主品牌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和培育。在跟踪培育过程中坚持“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原则,始终保持自主品牌的先进性和竞争力。
对于体现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要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原产地标记”注册,有效保护茧丝绸行业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

  通过品牌建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从整体上逐步实现从数量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增长转变;通过技术创新保证产品质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增强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响应能力,服装及制成品逐步由贴牌生产(OEM)向原始设计制造(ODM)过渡。
对不同出口产品采取实事求是的发展方针,对量大面广的“大路货”,要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稳定生产,保持市场份额,逐步平稳升级;对高端自主品牌产品,要积极培育,加大产品设计、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力度,建立和扩大国际营销渠道,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的比重。

  (四)加速营销网络建设,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管理理念和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注重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市场开发。不断完善营销方式,创新营销模式,加强营销服务。

  1、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明确产品定位,以国内市场为基础,不断开发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引导、扩大消费。大力发展自主品牌连锁店、专卖店、专业店、电子商务等符合现代流通发展趋势的新型流通销售模式,建立多层次的自主品牌销售渠道。积极推进“自主品牌进名店”活动,鼓励“自主品牌创名店”,扩大自主销售比例。

  2、大力开拓海外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开展出国展览、境外培训、投资考察、对外推介、对外交流等活动,引导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具备条件的、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利用当地资源、政策和市场,建立开拓国际市场的桥头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获得国际认证、申请国外专利、注册国际品牌,推进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获得海外销售渠道,在传统市场逐步建立国际化的研发、销售和服务体系。研究开展行业外交,贯彻合作共赢的对外方针,扩大与新兴市场国家同行以及相关产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市场信息,加强行业组织、企业之间的对话,形成定期沟通协商机制。逐步建立自主品牌海外销售渠道,定期在有关目标市场举办自主品牌专题博览会、展销会、发布会,扩大自主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3、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在鼓励企业提高行业自律水平、避免引发贸易摩擦的同时,要积极应对已经发生的贸易摩擦,提高企业自觉关注、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建立共享数据平台,建立健全行业运行和产品出口的监测预警体系,为企业提供客观、全面、及时的信息服务;密切关注国外设限动向,积极与调查国家或地区进行交涉,运用包括世贸规则在内的各种国际通行规则,最大限度地保障茧丝绸企业在贸易摩擦中的权益;充分发挥原产地规则在我国贸易政策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杠杆作用,及其在提高加工贸易层次、避免反倾销制裁、引导外资投向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输欧美出口茧丝绸产品原产地证签证管理和原产地标记查验力度,与国外建立原产地证书电子联网核查机制,研究建立原产地证书签证通报预警机制。

  (五)实施资源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多元发展思路,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桑、蚕、茧、丝循环经济,开发新用途,研制新产品,引导消费,拉动需求,延伸产业链,提升综合经济效益,增强茧丝绸行业市场竞争力。

  1、大力发展桑产业。选育推广优良果叶兼用桑品种,研究果桑栽培、剪伐、采运储新技术,在拓展桑果鲜销市场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桑椹醋、桑果酒、桑椹糕、桑果汁等产品的开发,完善桑果深加工体系;着力推进桑叶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以养蚕为主,畜用、鱼用、食用、蛋白粉生产等多用途加工体系,加强桑叶有机茶的市场推广;以桑枝、桑皮等为原料,开发食用菌、木材加工、造纸、医药等领域的新产品,尽快形成产业规模。

  2、加快发展蚕桑立体循环产业。大力开展桑园立体间作,充分利用光源和土地,发展桑-菜、桑-粮、桑-药、桑-草模式,提高桑园亩桑综合产值;发展桑园立体循环套养模式,桑园饲养生态鸡、鸭、鹅,利用家禽除草灭虫,禽粪还地肥田,生态循环,减排增效;大力发展桑叶饲蚕,蚕沙养畜,畜粪养鱼,或蚕沙入沼产气,沼渣还土肥地的蚕桑生态循环,提高蚕桑生态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3、全面实施茧丝绸综合资源开发。进一步加大蚕丝在家纺、家装等领域的开发利用,做优做精蚕丝被等床上用品;利用蚕蛹提取蛹油、蛹蛋白,研制开发食品、化妆品、纺织原料等领域新产品,拓展茧丝加工及应用范围;大力开展丝胶、丝素在精细化工、医疗保健方面的精深加工,开发茧丝绸新用途、新产品,引领新消费,拉动茧丝需求,延伸产业链,提高茧丝绸产业附加值。

  (六)传承历史,弘扬文化,打造丝绸文化展示平台

  在建设产业集群中,保留具有传统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等特色的生产场地、厂房及生产手段,开展丝绸工业旅游和蚕桑农业观光。整合资源,以蜀锦、蜀绣、蜀绘、螺祖文化为载体,以四川丝绸博物馆、蜀绣文化公园、双流中丝园、南充千年绸都第一坊、南充丝绸主题公园等为窗口,开发丝绸文化旅游项目,传承和弘扬四川丝绸历史文化。以我省传统丝绸文化资源为基础,结合现代创意设计、市场需求及专题策划,积极推进丝绸文化产业的形成,提升四川茧丝绸大省形象并加快向茧丝绸强省转变的步伐。

  五、“十二五”期间茧丝绸行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相结合,节能环保与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多种方式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补强短板,加速行业升级步伐。

  1、确立产业转移和区域发展重点。以“立足资源、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为原则,川西北应充分发挥其丝织、印染、服装及家纺产品具备基础的优势,重点做好承接丝织及以后工序的产业转移。攀西、川南应充分发挥其蚕桑基础好、蚕茧质量优和蚕桑蚕茧生产有较大增长空间的优势,重点做好优质茧丝生产的产业转移。

  2、制订承接产业转移规划。茧丝绸主产地在制订“十二五”规划时,要从本地产业基础、物流成本、配套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实际出发,按照优势互补、产业配套、集约发展、提升产业水平和利益共享原则,将承接东部沿海地区茧丝绸产业的转移作为重要内容,制订好承接产业转移规划。主管部门应选择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园区作为产业承接的示范园区,总结产业转移的成功经验,加强宣传引导,推进产业有序转移。行业协会应加强部门间、地区间的协调,建立省际间产业转移信息发布平台,促进产业转移和承接双方的对接。

  3、稳定政策体系,营造公平环境。承接地区应建立稳定、透明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招商引资、工商注册、金融服务、员工培训等方面建立健全配套服务机制,为实现产业转移良性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根据茧丝绸加工工艺流程长、劳动用工多、品种变化快等特点,结合企业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方向,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水平,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信息技术在茧丝绸行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电子设备仪器自动监测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方面。要从行业和企业实际出发,加强同IT企业合作,以营销平台和电子商务建设为切入点,进而向设计制造、企业管理系统提升,把全行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着力人才队伍建设,支撑行业持续发展

  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充分利用我省教学、科研院校体系比较健全的优势,构建院所¬——行业——企业人才培训联盟。重点做好产品开发、企业经营管理、操作技术推广三类人才的培养,形成一支推进行业技术不断进步,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操作技术精益求精的中坚力量。尤其要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推动相关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根据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各类高级技能人才。鼓励企业与相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

  (四)研究制订行业发展政策措施,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按照《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振兴丝绸”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为主”的 思路,积极争取省发展改革委、经信委、财政厅、农业厅、税务局等部门加大对茧丝绸行业发展的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研究制订降低出口保险费率、将蚕桑蚕茧生产纳入“养殖业保险”范围、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办法等政策措施,落实茧丝绸企业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建立茧丝绸发展专项资金、推动茧丝绸行业进一步健康稳定发展。

  (五)着力扶持重点项目,示范和引导全行业发展

  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结构,多方面争取资金,重点在九个方面加大项目扶持力度:蚕桑、蚕种资源的保护、改良、繁育与推广;质量监督检验与疫病防检体系建设;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及省力化蚕桑生产技术推广;茧丝绸加工、混纺、交织、染整等先进技术研发及推广;实施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工程;培育自主品牌,加强营销网络建设;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建设;技术创新推广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扶持重点项目,增强行业发展后劲。

  (六)加强行业管理,优化服务工作

  按照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规范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对纳入“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技术、重点项目,建立跟踪服务机制,为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相关市(州)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紧密结合实际,抓紧制订本市(州)的行业发展规划和具体落实方案。加强考核监督,确保按期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开展技术咨询、应对贸易摩擦、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加大对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力开展面对全行业的人才培养、技术交流、技术服务、信息发布等活动;加强对全行业经济运行的跟踪分析和预警预测,搭建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流平台。

稿件来源:四川省商务厅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今日报价
·PTMEG主流价19000→0.00
·纯MDI主流价16800→0.00
·20D氨纶一般报价50000→0.00
·40D氨纶一般报价38000↓500
·溶解浆内盘6300→0.00
·粘短市场中心价13050↑100
·粘短市场中心价12700↑80
·涤纶POY7300→0.00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1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