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同期18元/公斤的蚕茧今年涨至30元以上,生丝亦由21万元/吨涨至30多万元……近期,国内蚕茧生丝价格暴涨堪比“金丝”。
“从没见过像今年这样涨价的,一天变一个价不说,关键是手里有钱也难买到货。”北京秀水街某丝绸铺的老板向记者描述道。他告诉记者,缫丝原料供应紧张已经持续了近一年。如今,去厂选购原料,竟然像去银行办理业务一样,需要拿号排队了。
根据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最新数据,蚕茧价格自2009年初以来已经翻了一倍,至4月中旬涨至每吨9.27万元,丝绸原料成本已经飙升到至少15年来的最高水平。
春蚕织梦阻碍重重
据了解,中国生丝产量比重占到了全球的70%。不过,随着桑树种植面积及养蚕农户的减少,中国的生丝产量正在逐年下降,2009年的产出下跌了15%。原料供应吃紧,导致厂商、零售商齐声叫苦。
利润下降的不仅是秀水的小生意人。来自中国丝绸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丝绸行业亏损面高达38.6%,高于全国纺织行业35.4%的平均水平。
中国丝绸协会报告称,虽然1-2月份生丝产量同比下降0.33%,但受涨价预期影响,蚕农养蚕积极性大幅提高,今年蚕茧产量会有一定幅度增长。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蚕农的养蚕数量仍是不容乐观。该人士透露,他去年看到的10间蚕舍中有8间在养蚕,而今年仅剩3间。
对于茧丝涨价的原因,中国蚕学会副秘书长林泽华向记者分析说,最近一段时期市场上的茧丝价格还算比较稳定,干茧的价格在8万至9万元∕吨,生丝的价格在26万至28万元∕吨。在春茧上市前,茧价会略有一点上涨,主要是茧丝供应偏紧的原因所致。2009年,茧、丝的最低价格分别为4.3万元∕吨和16万元∕吨,涨到目前水平的原因不是由于国际丝绸市场大幅回暖造成的,而主要是上游蚕茧原料供应偏紧,下游缫丝厂加工能力较大。
另外,由于蚕茧生产链较长,林泽华补充说,各方利益分配不均,农民基本处于放开的状态。形势好了,蚕农们就拼命栽桑,可谓“唱完山歌唱蚕歌,好日子天天在蚕里过”。但这些蚕农是抗不住什么风险的,自然灾害一来,或是价格急剧下降时,那些产业和质量水平低下的产区就大面积弃种弃养,甚至毁桑砍桑。而桑林一旦毁掉,其重新栽种的恢复期一般在3年左右,这样一来,给生产力造成了破坏性的打击,整个行业也随之坠入大起大落之中。春蚕产量紧俏,生丝价格走高也就不难理解。
他还告诉记者,由于今年西南五省旱灾频发,严重影响到蚕茧产量,江浙地区发种量也相对减少,春茧价格不会降只会上扬。广西、广东首批蚕茧收购价都比去年秋茧价格有大幅上涨,丝价也有可能每吨上涨1万至2万元。下半年西南五省干旱消除,蚕农提高养蚕积极性,增加发种量,茧丝价格将趋稳定,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丝绸之路”该怎样延续
有人把中国的丝绸业比喻成“飞机的尾巴”,经济起飞时,它最后升起,经济下降时,它却最先着陆。
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需求市场大幅度急剧萎缩,70%左右依赖出口的中国丝绸业受到了重创。虽然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危机的影响还在延续。原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副总裁陈亦庆在采访中对记者说,虽然有种种理由来坚定信心,但2010年中国丝绸业能否涅槃重生,关键还是看质量。
蚕业是弱势产业,要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陈亦庆对记者说,家蚕娇嫩,虽然现在已经培育出抗氟化物强的品种,但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且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这是蚕业产能和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林泽华也给记者列出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我国平均每亩桑林产茧量,东部地区是63.83公斤,比前几年减少10公斤以上;中部地区仅32.02公斤,比前几年减少8.8公斤;西部地区45.66公斤,比前几年也有所减少。
中国纺织是拉动世界纺织业的引擎,“丝绸之路”该怎样延续?
林泽华进一步解释说,由于蚕桑业的发展与产业条件、市场机遇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都息息相关,因此其经济效益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要让蚕农收益和经济效益保持相对稳定,他建议,在加强蚕桑主产区环保治理的基础上,首先要在种养环节继续提高产业化水平,改造传统蚕业,搞好蚕业开发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同时,推动科技创新,巩固蚕业基础,提高单产、产量和经济效益,变粗放的数量型为质量效益型,走蚕桑生产的内涵发展道路。其次,各地政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联手创建各类蚕业保障体系和风险基金,并不断加以完善,提高蚕业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最后,在宏观上加强对茧丝绸产销和供求的调控,使我国蚕茧生产能根据国内外需求稳步发展,防止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