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四川省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
蚕桑产业是四川省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是保障民生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蚕桑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4年,四川省蚕桑产业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紧紧抓住“东桑西移”政策机遇,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技术经验、调整产业链条结构、打造自主品牌建设、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挖掘丝绸文化底蕴等措施,克服了国际及国内市场的不稳定因素,稳定了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014年,四川省桑园面积达185万亩,同比增长5万亩,增幅2.78%;发放蚕种210万张,同比增加5万张,增幅2.44%;蚕茧产量154万担(7.7万吨),同比增加2万担(1000吨),增长1.32%;生产蚕丝38096.09 吨,同比增长9.46 %,占全国丝产量的22.8%;丝绸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4亿元,同比增长2%;丝绸商品出口额1.87亿美元,居全国第5位。其中,全年售茧收入26.9亿元,桑产物及初加工收入9.6亿元,桑园间作等副产物收入18.7亿元,全年蚕桑综合产值55.2亿元,同比增加1.2亿元,实现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28元,蚕农户均增收400元。(本段数据来源:四川省商务厅、四川省农业厅)
2014年,四川省纤维检验局在中国纤维检验局和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统筹安排下,组织桑蚕干茧公证检验成都实验室、凉山实验室和南充实验室,严格依据《桑蚕干茧》等国家标准和中国纤维检验局关于桑蚕干茧公证检验的制度规定,对凉山、南充、绵阳、攀枝花、宜宾、成都等13个市州的桑蚕干茧公证检验试点企业所生产、使用和交易的桑蚕干茧进行了公证检验,综合质量水平稳定,平均质量标志为4A3360Ⅱ,涉及蚕品种有7532、871×872、洞庭×碧波、箐松×皓月等10个品种,涵盖了草笼和方格等茧别。
一、四川省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一)现代蚕桑格局已现雏形。四川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商务部等八部委《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年)》,以政策积极引导和规划蚕桑产业布局。以“东桑西移”为契机,结合四川省蚕桑主产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产业聚集等条件,按照集中连片、带状推进、规模发展、连片规划、整村推进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了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蚕业产业带。目前三大产业带发种量、产茧量已占全省70%。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全省已建成30个万亩蚕桑核心示范区,其中21个已命名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28个蚕桑重点县纳入省级财政支持范围,重点建设了以宁南为核心,会东、德昌、盐边等为主的攀西优质高效蚕桑产业基地和生态果叶兼用桑基地;以高县为核心,珙县、荣县等为主的川南高效蚕桑产业基地和生态果叶兼用桑基地;以南部为核心,嘉陵、西充、涪城等嘉陵江流域、涪江流域为主的川中北蚕桑产业基地、生态果叶兼用桑基地和生态叶用饲料桑基地。目前,蚕桑产业持续向优势区域集中,零星、落后产区面积逐步缩小,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蚕桑发展格局已现雏形。
(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四川省积极抓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方针政策,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利用财政政策支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茧丝绸基地,实施“蚕桑专业示范村”工程。在40个基地县、20个重点县实施扩建和改造相结合,建设高标准生态桑园,蚕桑基础得到巩固发展,其中攀西地区、川南地区发展势头非常好。根据桑叶、桑果用途及加工需要,推广相应的良种良法技术和“桑+马铃薯”等粮经复合桑园种植经营模式。鼓励支持桑园土地流转,因地制宜推广种桑与养蚕分离的蚕桑经营模式,着力培育了一批年养蚕15-50张的适度规模养蚕农户,促进了桑蚕养殖向适度规模养蚕户集中。加快机械化、轻简化栽桑养蚕技术示范建设,深入开展了提质增效活动,把栽桑养蚕经济效益提高到新的水平。宁南“6215桑园套种经济作物模式”,每亩增收1万元左右,已在全县25个乡镇全面推广。
(三)企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加,综合成本不断攀升,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国际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为摆脱困境,四川蚕桑行业积极探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模式。目前,四川省已逐步形成了三种农业经营模式:一是以凉山州宁南县为代表的“政府+龙头企业”的行政主导模式,充分利用政府调控优势,形成了“县蚕业领导小组为核心指挥系统,县蚕业部门为技术指导部门,乡镇蚕桑辅导员为专职技术骨干,村组中心技术员和共育室为常规技术力量”的行政指挥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二是以绵阳市涪城区为代表的“公司+共育户+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公司是龙头,为基地建设和服务买单,共育户发挥了连接农户的关键作用,农户依靠公司,生产有了保障,这种模式使企业和农民建立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生产保障机制,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三是以南充市南部县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县有总社、乡有联社、村有分社的专业合作组织群,实现了小蚕共育全面覆盖、省力蚕台全面推广、优良蔟具全面普及、统防统销全面到位的“蚕业四化”,增强蚕农售茧话语权,增加蚕农收入。
(四)特色文化建设逐步深入。近年来,四川省蚕桑企业围绕蚕桑丝绸文化资源开发作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重点开发具有四川元素的蜀锦、蜀绣、羌绣、南方丝绸之路等蚕桑丝绸文化资源,新建的成都蜀锦工场、四川丝绸博物馆、锦门丝绸文化主题公园、郫县安靖蜀绣文化产业园、南充“千年绸都第一坊”、南充丝绸文化公园、南充丝绸文化展示馆等充分展示了我省蚕桑丝绸文化资源开发深入推进的新成就。
二、四川省桑蚕干茧质量分析
(一)年度间综合质量基本稳定。2011-2014年间,桑蚕干茧综合质量水平比较稳定,波动起伏不大,以2011年4A3463Ⅱ为最优。2012年受市场波动影响,劳动力、能源、生产资料等成本和茧丝价格持续走高,蚕茧生产管理相对放松,综合质量有小幅度下滑,同步于全国桑蚕干茧综合质量小幅度下滑。2013年和2014年桑蚕干茧综合质量水平逐渐攀升,但总体仍低于2011年水平。
表1 2011-2014年四川省桑蚕干茧综合质量表
年度 |
等级 |
毛茧出丝率 |
解舒丝长 |
万米吊糙 |
质量标识 |
2011 |
4A |
34.28% |
632.0m |
4.3次 |
4A3463Ⅱ |
2012 |
4A |
33.04% |
556.6m |
4.7次 |
4A3355Ⅱ |
2013 |
4A |
33.30% |
605.0m |
4.3次 |
4A3360Ⅱ |
2014 |
4A |
33.44% |
605.8m |
4.5次 |
4A3360Ⅱ |
图1 2011-2014年四川省桑蚕干茧综合质量变化趋势图
(二)品种间综合质量存在差异。经多年繁育淘汰,目前,四川省使用的主要蚕品种有7532、871×872、洞庭×碧波、箐松×皓月、川山×蜀水、两广2号、夏芳×秋白和雄蚕等8种,攀西地区基本使用7532和箐松×皓月,川南和川中北地区基本使用871×872、川山×蜀水等品种。
表2 2014年四川省桑蚕干茧主要品种综合质量表
品种 |
等级 |
毛茧出丝率 |
解舒丝长 |
万米吊糙 |
质量标志 |
7532 |
5A |
38.62% |
695.5m |
2.6次 |
5A3969Ⅰ |
871×872 |
4A |
30.93% |
518.9m |
5.0次 |
4A3151Ⅱ |
洞庭×碧波 |
4A |
25.79% |
413.2m |
6.1次 |
4A2641Ⅲ |
箐松×皓月 |
5A |
39.03% |
761.0m |
2.9次 |
5A3976Ⅰ |
川山×蜀水 |
4A |
36.99% |
694.7m |
4.6次 |
4A3769Ⅱ |
两广2号 |
5A |
30.78% |
557.4m |
5.3次 |
5A3155Ⅲ |
夏芳×秋白 |
4A |
31.97% |
582.8m |
5.7次 |
4A3258Ⅲ |
雄蚕 |
5A |
40.66% |
738.0m |
5.1次 |
5A4173Ⅲ |
2014年,雄蚕、7532、箐松×皓月、川山×蜀水综合质量高于2014年全省平均值,其中以雄蚕5A4173Ⅲ为最高。871×872、两广2号、夏芳×秋白、洞庭×碧波综合质量低于2014年全省平均值,其中以洞庭×碧波4A2641Ⅲ为最低。
表3 2011-2014年四川省桑蚕干茧主要品种综合质量表
品种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平均 |
7532 |
5A3974Ⅰ |
5A3865Ⅰ |
5A3969Ⅰ |
5A3969Ⅰ |
5A3969Ⅰ |
871×872 |
4A3253Ⅲ |
4A3047Ⅲ |
4A3152Ⅱ |
4A3153Ⅱ |
4A3151Ⅱ |
洞庭×碧波 |
4A2541Ⅲ |
4A2639Ⅲ |
4A2541Ⅲ |
4A2644Ⅲ |
4A2641Ⅲ |
箐松×皓月 |
5A3978Ⅱ |
5A3972Ⅱ |
5A3977Ⅰ |
5A4076Ⅰ |
5A3976Ⅰ |
川山×蜀水 |
5A3980Ⅱ |
5A3765Ⅲ |
4A3765Ⅱ |
4A3668Ⅱ |
4A3769Ⅱ |
两广2号 |
5A3363Ⅱ |
5A3052Ⅲ |
4A2950Ⅲ |
5A3155Ⅱ |
5A3155Ⅲ |
夏芳×秋白 |
4A3361Ⅲ |
4A3564Ⅲ |
4A3052Ⅲ |
4A3157Ⅱ |
4A3258Ⅲ |
雄蚕 |
/ |
5A3965Ⅱ |
5A4179Ⅱ |
5A4172Ⅲ |
5A4178Ⅲ |
平均 |
4A3463Ⅱ |
4A3355Ⅱ |
4A3360Ⅱ |
4A3360Ⅱ |
/ |
2011-2014年,各蚕品种变化趋势与全省平均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雄蚕2014年综合质量较2013年稍微下降外,其他品种均保持了稳中有升,但雄蚕品种的养育范围及使用比重不断提高,由2012年的0.31%,增长到2013年的1.16%,再增长到2014年的2.10%,优质品种逐步推广使用的发展趋势已经显现。
(三)地区间综合质量呈现规律。2014年,凉山州、绵阳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凉山州5A3871Ⅰ为最优。攀枝花市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南充市、德阳市、资阳市等市州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2014年,各市州综合质量水平变化幅度不大。
表4 2014年四川省蚕茧产区桑蚕干茧综合质量表
地域 |
等级 |
毛茧出丝率 |
解舒丝长 |
万米吊糙 |
质量标志 |
凉山州 |
5A |
38.41% |
717.2m |
2.8次 |
5A3871Ⅰ |
南充市 |
4A |
25.92% |
410.3m |
5.8次 |
4A2641Ⅲ |
绵阳市 |
5A |
35.55% |
650.3m |
5.3次 |
5A3665Ⅲ |
资阳市 |
5A |
30.74% |
525.4m |
5.7次 |
5A3152Ⅲ |
德阳市 |
4A |
31.49% |
514.8m |
6.2次 |
4A3151Ⅲ |
攀枝花市 |
4A |
34.62% |
543.4m |
4.5次 |
4A3554Ⅱ |
宜宾市 |
3A |
31.36% |
490.5m |
3.2次 |
3A3149Ⅱ |
表5 2011-2014年四川省蚕茧产区桑蚕干茧综合质量表
地域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平均 |
凉山州 |
5A3874Ⅱ |
5A3867Ⅰ |
5A3972Ⅰ |
5A3871Ⅰ |
5A3871Ⅰ |
南充市 |
4A2639Ⅲ |
4A2538Ⅲ |
4A2743Ⅲ |
4A2641Ⅲ |
4A2641Ⅲ |
绵阳市 |
5A3570Ⅱ |
5A3458Ⅲ |
4A3564Ⅲ |
5A3769Ⅱ |
5A3665Ⅲ |
资阳市 |
5A3360Ⅱ |
5A2947Ⅲ |
4A3050Ⅲ |
5A3152Ⅱ |
5A3152Ⅲ |
德阳市 |
5A3255Ⅲ |
5A3142Ⅳ |
4A3149Ⅲ |
5A3255Ⅲ |
4A3151Ⅲ |
攀枝花市 |
4A3253Ⅱ |
4A2639Ⅲ |
4A3148Ⅱ |
4A3652Ⅱ |
4A3554Ⅱ |
宜宾市 |
/ |
4A2941Ⅲ |
/ |
3A3250Ⅰ |
3A3149Ⅱ |
(四)茧别间综合质量差异明显。随着生产企业对蚕茧质量品质的重视,小蚕共育技术的普及,方格簇的推广和按质论价的结价方式的使用,蚕茧的化蛹率、茧形和茧色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方格茧的综合质量5A3871Ⅰ明显优于草笼茧的4A2847Ⅲ,其鲜茧价格差别达5元/公斤左右。
表6 2013-2014年四川省不同茧别桑蚕干茧综合质量表
茧别 |
2013年 |
2014年 |
平均 |
方格 |
5A3872Ⅰ |
5A3870Ⅰ |
5A3871Ⅰ |
草笼 |
4A2847Ⅲ |
4A2846Ⅲ |
4A2847Ⅲ |
(五)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综合质量差异显著。蚕品种871×872在我省使用范围最广,蚕茧主产区均有使用。2011-2014年间,该品种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其综合质量状况均以凉山州5A3569Ⅱ为最优,凉山州地理区位优势、气候优势,政府为主导的生产模式是蚕茧质量优良的重要保障。绵阳市由于企业质量意识较强,管理较严格,其蚕茧质量也高于全省平均质量水平。
表7 2011-2014年蚕品种871×872在不同地区综合质量表
地域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平均 |
凉山州 |
5A3666Ⅱ |
5A3467Ⅱ |
4A3668Ⅱ |
5A3571Ⅰ |
5A3569Ⅱ |
绵阳市 |
5A3564Ⅱ |
5A3758Ⅲ |
4A3665Ⅱ |
4A3356Ⅱ |
5A3661Ⅱ |
资阳市 |
5A3152Ⅲ |
5A3247Ⅲ |
4A3355Ⅲ |
4A3246Ⅲ |
4A3250Ⅲ |
南充市 |
4A2940Ⅲ |
4A2539Ⅲ |
4A2945Ⅱ |
4A2640Ⅲ |
4A2741Ⅲ |
三、四川省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蚕桑产业综合效益降低。随着栽桑养蚕人工成本的增加,农药、化肥和农业机具等生产资料的价格高企,直接导致栽桑养蚕的可比性收益降低,再加上传统养蚕占用大量时间和物力,导致蚕农对蚕桑业发展前景持观望态度。如何保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且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工成本,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鲜茧收购违法行为存在。由于政府部门监管能力受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制约,部分地区在鲜茧收购过程中仪评措施落实不到位,仍使用比较落后的“眼看手摸”评价方式,化蛹茧和毛脚茧价格又相差无几,但毛脚茧相对重一成,导致蚕农更愿意售卖毛脚茧,再加上无证收购茧贩上门收购,直接导致毛脚茧泛滥。2014年四川省平均毛脚茧率为9.29%,最高达60.05%,比率高企的毛脚茧严重影响了蚕茧品质。
(三)企业短期行为比较突出。由于茧丝产业需要大笔资金投入,但利润率相对偏低,目前人工成本、生产资料成本也不断上涨,市场波动变化大,导致利润不断被吞噬。个别地区茧丝企业具体生产行为受政府束缚,导致企业经营自主权利受限,无法进行长远规划。部分企业为追求超额利润,而采取压级压价等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目标,出现了桑园管理差,重蚕轻桑,重栽轻管的粗放式管理现象,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受多种因素制约,而没有充分体现和发挥,小蚕共育技术普及率不高,方格簇等优良簇具普及不足,破坏了良好的企业信誉,挫伤了茧农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蚕桑行业的长远利益。
四、四川省蚕桑业发展建议
(一)加快优良品种繁育和示范推广。优良品种的繁育及推广是提高茧丝质量的根本途径,应切实加强蚕桑品种选育工作,切实提高桑树、蚕种繁育质量,有效防止品种退化,加大基因改良方面的研究,加速优良性状的筛选,根据养蚕技术、生产条件、养蚕环境和市场需求等,加强对蚕品种资源的分析和研究,在最基础性的蚕品种选育工作上实现突破性进展。按照因地制宜、效益优先、试验示范的要求,积极推广芳•绣×白•春、蜀绣×渝春 、川桑48-3、川桑98-1、嘉陵30号等一批改良蚕桑品种,示范推广华康1号等抗病蚕品种。
(二)加大实用技术应用和推广力度。目前,四川省桑蚕茧生产规模稳中有升,为此,稳定桑蚕生产规模,提高茧丝质量,提升生产效益是当前的主要任务。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推进蚕桑生产的省力化、机械化研究和应用,加强技术培训和辅导,大力推广方格簇、小蚕共育等技术,推动桑园多种经营和蚕桑茧丝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蚕桑生产综合效益和蚕农收入,将蚕桑生产的重点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效益增加,努力在单产、品质、效益上下工夫,力争在桑园面积和发种量稳定的前提下,提高单位产量,提高蚕农生产收益,提高产业总产值和附加值。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建设。优良的桑叶是桑蚕生长发育、提高叶丝转化率的物质保障。要提高蚕茧质量,就需要狠抓桑田管理,提高优质桑叶的产量,而气候因素对桑树生长影响很大,不仅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会对其产生严重影响,就是不合时宜的干旱、降雨和湿热等都能会对蚕桑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为提高蚕桑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蚕桑产区应加大在桑田水利基础设施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提高对重大灾害天气的应对能力,加强桑园改造和病虫害防治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蚕桑质量和产量。探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复种和套种方式,打破了单一思维定式,解决了粮桑争地、菜桑争地的问题,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充分挖掘出土地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综合经济效益。
(四)创新产业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放活市场“无形之手”,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弱化政府对企业运营具体事物的干预,利用市场机制推动蚕桑行业改革。因地制宜地推广“公司+共育户+农户”、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和“政府+龙头企业”的行政主导模式,着力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引导企业重心前移,鼓励企业与蚕农、合作社以多种方式建设蚕桑基地,共享建设成果。以小蚕共育为切入点和关键点,鼓励企业承担小蚕共育、技术指导、物资供应等社会化服务职责,丰富扶持方式,具体扶持措施,落实扶持政策,完善共育设施,造就一批条件达标、规模适度、技术过硬的养蚕大户、家庭农场等,实现合理分工、互利共赢,促进生产与加工经营高度融合,提升蚕桑产业化经营水平。
(五)加强茧丝质量监督和规范管理。鲜茧收购和干茧加工是保障蚕茧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茧丝经营者从事收购桑蚕鲜茧或者加工桑蚕干茧活动的,必须在设施和环境、设备和仪器、从业人员、质量检验标准、内部质量保证制度等方面具备规定的条件,并经过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的审核。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积极开展非棉纤维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突出蚕茧收购质量监督检查和计量仪器的检定校准工作,严厉打击无证收购,制止未经许可随意收购等不法行为,加强对鲜茧收购的监督检查的力度,形成常态化监管,打击收购毛脚茧、过潮茧和统茧的严重质量违法行为,实施优质优价政策,保证收购秩序稳定,规范蚕茧市场环境,稳步提高四川省蚕茧产品质量。
稿件来源:《中国纤检》杂志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