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不容小觑——纺织业: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不容回避现实问题
发表时间:2013-07-22    作者:胡建  发表评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
  
  生态问题与全社会各行各业息息相关。特别是对于作为重要民生产业的纺织行业,如今面临着环保的压力,节能减排迫在眉睫。如何做好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成为纺织行业不容回避的问题。

  降低能耗卓有成效
  
  “十一五”时期,纺织行业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纺织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我国主要纺织产品的单位能耗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作为“十一五”国家约束性指标之一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即万元增加值标煤能耗)超额完成国家20%的既定目标;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中污染物的排放也逐年下降。

  纺织业是一个资源依赖型的行业。该行业的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煤、电的消耗,占煤电油消耗总量的90%左右。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资源依赖程度相当高的行业,在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在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在生产规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该行业企业通过设备改造、技术创新,以及使用节能设备等各种节能措施,到“十一五”后期,纺织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已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08年,纺织工业能源消费总量达到最高值8570.3万吨,随后两年能源消费总量出现持续下降,到2010年,纺织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已降至8339.56万吨。与此同时,纺织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逐年下降,占比从2006年的4.46%减少到2010年3.94%。
  
  涤纶(短纤、长丝)、粘胶(短纤、长丝)、纱(线)、布、万米印染布七类产品单位能耗逐年下降。“十一五”期间,我国主要纺织产品产量逐年增加,但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布、印染布、粘胶(长丝)单耗下降比率最大,与2006年相比,分别达到43.29%、28.97%、27.51%。
  
  到2010年,作为“十一五”国家约束性指标之一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即万元增加值标煤能耗)已降至0.652吨/万元,比“十五”末下降了50.22%,超额完成国家20%的既定目标。
  
  环境保护方面,在纺织工业中的主要体现是: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中污染物的排放,其中CODCr、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固废等是主要的考核指标。据了解,“十一五”期间,CODCr的去除量由“十五”末的122.65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79.53万吨;氨氮的去除量由“十五”末的1.36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3.7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6年的45.59万吨下降到2010年的36.53万吨,平均年降幅3.1%;氮氧化物去除量由2006年的3.65万吨下降到2010年的0.5万吨;纺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4%以上,与其他行业相比,处于良好水平。
  
  由于纺织工业资源消耗较大,因此如果能实现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无疑是一个解决相关问题的好途径。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十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规模逐步扩大,其中聚酯瓶和废旧纺织品是纺织行业加以利用的最大宗的两类再生资源。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到2010年,我国再生聚酯行业已经发展为产能超700万吨/年,产量超500万吨/年的规模产业。2011年,再生聚酯行业使用的再生资源总量已达到547万吨瓶片,使用的聚酯瓶占社会存量的9%左右。“十一五”期间,再生聚酯产业被列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之一,目前已形成良好的、规范有序地生产、经营、销售模式,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产业比较优势,产业地位已从“补充”转变为“替代”。2011年,再生聚酯行业进口瓶片167万吨,国产并回收280万吨瓶片,并消化再利用工业废涤丝30万吨,废旧涤纶纺织品100万吨。再生聚酯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2011年产品均价达到11660元/吨,毛利率在25.8%左右。随着产业的发展,再生聚酯行业逐渐形成产业集聚,如浙江省慈溪地区的涤纶短纤填充料生产,广东普宁特本白棉型再生涤纶短纤等,行业自律组织也日趋完善。
  
  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方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于2010—2012年联合开展的实地调研表明,我国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和再加工利用已经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客观存在的产业链。在再利用环节,这些废旧纺织品被用于造纸、泡料,或者开松后直接回到纺纱织造环节,或是制成非织造布,还有的出口到非洲等地,在河北、山东、浙江、江苏等地,均有废旧纺织品加工聚集地,浙江苍南地区每年处理纺织废料达上百万吨,有2000多家专门从事再加工纤维的纺织企业,工业产值超过150亿元。

  压力不容小觑
  
  “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要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20%,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年下降10%。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有名的纺织大国,为消费者提供各式各样的丰富的纺织服装产品,中国纺织工业的贡献巨大。但从其发展方式来看,粗放式发展仍是当前该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重外延、轻内涵现象仍较普遍,尤其支撑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到“十一五”末,纺织行业取水量从2005年的27.78亿吨增加至36.22亿吨,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五,废水排放量排名第三。此外,纺织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源消费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率维持低位。从工业企业生产成本构成看,企业能源资源消耗占成本的比重都在70%以上。
  
  另外,纺织工业能源消费总量2010年比2006年增长6.87%,其中纺织业能源消费增长7.33%,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能源消费增长19.85%,电力能源消费增长24.76%;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Cr排放总量虽然有少许下降,但远没有达到“十一五”期间削减10%的目标。
  由此可见,尽管多年来,我国纺织工业节能减排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6月18日,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运行,这是我国首个正式运行的强制碳市场,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建设迈出关键性一步。这表明在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减排,中国在采取切实的行动。这同时也给我国纺织工业带来启示性的意义。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在近期举办的2013年全球纺织供应链大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产品碳足迹标准ISO14067有望在今年出台,碳排放技术标准门槛在不断抬高。碳认证方面下一步或形成相应机制,中国企业出口成本面临增加风险。
  
  据了解,ISO14067标准适用于商品或服务(统称产品),主要涉及的温室气体包括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六种气体即: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全氟碳化物、氢氟碳化物,以及蒙特利尔议定书中管制的气体等,共63种气体
  
  另据了解,2009年5月欧盟委员会的相关协议修改了纺织品及床垫环保标签的颁布标准,要求各个产品类别均须符合若干生态标准(如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能源和资源消耗等),才能获得环保标签(也叫“花朵标签”)。虽然这个环保标签计划是非强制性的,但是也从中透露出一个信息———产品的安全要求与环境保护性能等社会责任要求是欧盟关注的重点。
  
  2009年6月底,美国政府通过了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的法案,率先明确从2020年起开始对进口高碳排放产品征收所谓的“碳关税”。从更深层次来讲,这是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环保技术,设定特殊标准阻碍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保护本国贸易;但这至少为我国包括纺织在内的各行业敲响节能减排的警钟。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20%,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年下降10%。初步建立纺织纤维循环再利用体系,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达到800万吨左右。
  
  在“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通过调整结构、技术改造等措施,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了32%,纺织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已经大大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再降低20%,有一定的难度;而关于污染物排放的指标,要达到最终的减排结果,对于全行业而言任务也较为艰巨,比如,“十二五”期间在纺织生产总量继续增加的情况下,排放总量要下降10%,任务也不轻。
  
  同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约束性指标。在纺织工业领域里,这些约束性指标包括能耗指标、环境保护指标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指标。

  不难看出,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纺织行业自身来看,对于节能减排都寄予了相当大的期望。

稿件来源:中国服饰报 胡建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今日报价
·PTMEG主流价19000→0.00
·纯MDI主流价16800→0.00
·20D氨纶一般报价50000→0.00
·40D氨纶一般报价38000↓500
·溶解浆内盘6300→0.00
·粘短市场中心价13050↑100
·粘短市场中心价12700↑80
·涤纶POY7300→0.00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1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