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自救!
在2011年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全国人大前副委员长成思危曾发言说:“十年前,西方先提出‘中国威胁论’,现在又提出‘中国责任论’。面对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只能分担责任,还不能担当‘领导者’,更不可能做到‘英雄救美’、‘英雄救欧’。”
既然不能托盘别人,又是否能找到自己的方舟和船票?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在2011年中发表的报告里,中小企业主对于未来有比2008年经融危机时更加悲观的看法。甚至72.45%的受访者预计未来6个月没有利润或小幅亏损。
然而,行业的事实也印证了企业家们的预测。对于不少服装加工型企业来说,自在2011年六七月份期订单量偏少就已然显现,在10月份圣诞订单出货后,工厂的订单不足更是直接反映在生产层面。通过下游传导作用,就面料企业而言,受2011年暖冬的影响,让客户首批冬装面料下单之后就鲜有追单。目前的各种迹象预示,在2012年还要靠老路走下去,大家的日子将不会好过,甚至未找到方舟之前,沉没的危险已扑面而来。
在劳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叠加下,中国制造的低成本时代已经渐行渐远。很多国外采购商也已经不打算忍受中国制造业的高成本,将订单逐步转到东南亚地区。而这时候又撞上了因为欧美市场需求萎缩导致订单大幅减少的状况,中国工厂的日子更加难过,谋求新的出路已是必然。
旧模式?新通行证!
在2011年中,来自欧美的金融新闻令人沮丧,似乎种种迹象都在像我们印证着:旧的商业模式已不能在这个新的世界通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在2011年中国纺织创新年会的发言提及:现在,我们对一个好的企业评价不仅仅看它的财务基本面,一个企业优秀与否还要看它的增长性、社会价值。当前,纺织行业还是考虑怎么从前一段时间的规模扩张转换增长方式实现价值增长。“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有一组数字非常说明问题,在“十五”期间,价值提升对出口增长贡献率是12.5%,“十一五”期间是变为56.84%,从这方面来说,整个行业正在进行发展动力的积极转换。
在2011年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选出的该年度产品开发贡献奖中,就出现了一批因为模式创新而逆势上扬的行业范本:如恒力化纤所提出来三级开发对应三种不同规模产品的“金字塔产品开发模式”;雅戈尔毛纺提出的对于新产品在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策略、规划、机制和技术支持的新产品开发周期模式;南山集团的市场快速反应机制,来源自源头原料掌控到终端产品、零售渠道延伸的全产业链整合模式。苏州志向是典型的轻资产、重研发、重营销的经营模式,通过整合外部资源形成自己的竞争实力。
在2012年中,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整合”:一个是纺织服装工业上下游产业链间的纵向整合,另一个是服装产业与周围资源的横向整合。从2008年开始,不少外贸加工型企业就开始了内销品牌路线的蜕变,企业的品牌规模化涉及到的环节也越来越多。诚如复旦大学中国企业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全国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顾问余国栋被访时所言:资源整合的目的不一定是为我所有,但一定要为我所用。
时尚之毒?绿色环保!
在2011年的年底,一份由阿迪达斯、耐克、彪马、李宁、H&M和C&A这六大服装品牌联合发布《共同路线图》呈现在公众的面前,表述了各品牌如何用具体行动在2020年前消除其供应链和产品中的所有有毒有害物质。在这份《共同路线图》中,这些品牌表示在近期内将合作履行他们的“去毒承诺”,主要行动包括:调查和分析整个供应链中化学品的使用情况计划,淘汰危害最大的有毒有害物质的试点项目,以及绿色化学方案。
2011年7月,某国际环保组织公布了调查报告《时尚之毒——全球服装品牌的中国水污染调查》。在报告中指出,阿迪达斯、耐克、李宁等多家国际国内知名服装品牌在中国的两家供应商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含有能够干扰内分泌并影响生殖系统的环境激素类物质。随后,另一份报告《毒隐于衣——全球品牌服装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调查》则指出,这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的产品中含有“环境激素”NPE。一时间,公众的目光已从镁光灯聚焦的时尚光鲜前,开始关注其背后的绿色生产环节。
十一五期间,中国纺织行业已经开始将目光投向节能减排,但在企业的操作运行以及实际获利方面,减排的压力远远大于节能。特别是对工业废水、工业化学需氧量的占比数字并不乐观,与此同时,这些年单位能耗等指标是在持续下降。而对业内人士而言,染料助剂的选用、生产制造环节的掌控、污水废气的回收处理等方面都面临着社会责任与个人良知的双重考量。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当中,已对相关的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污水排放等都定了指标,在2012年中,印染环保新技术的突破以及在全行业的广泛应用将关乎着减排目标能否得以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