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应该及时启动抛储 才能抑制棉价上涨
进入6月以来,郑棉先抑后扬,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一度拖累大宗商品普遍深幅下跌,而棉花(资讯,行情)因为供需形势偏紧而走势较为强劲。特别是国内棉花现货价格更是屡创新高,由5月末的17400余元至今已突破17700元。
自2008年11月开始,郑棉出现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牛市,最初棉价上涨与政策大力收储救市密不可分,随后2009年春棉花种植面积显著萎缩,减产的预期令棉价进一步回升到近年的正常水平。在此期间期货和现货价格基本是同步上涨的。
到2009年10月以后,新棉进入采摘季节,天气原因使得棉花品质和产量都受到负面影响,此时期货价格引领现货价格快速走高,到2010年初郑棉指数高出现货价格指数近两千元。
此后,大宗商品价格纷纷冲高回落也波及到郑棉市场,虽然基本面利多(大幅减产导致棉花供不应求)支持期棉没有深幅下跌,但上涨势头也已大大放缓,而现货价格依然走高引领市场。在此期间,期现价差迅速扭转由正变负,本周期货指数一度低于现货近千元,改写了历史的纪录。期现走势的根本分歧在于,现货库存相当紧张支持当前棉价上涨,而期货价格反映的是对2010/11年度供需状况的预测,市场认为未来棉花供应会相对宽松。不过,如果现货价格继续上涨,则期货走势的波动区间也会上移,只是期价较现货贴水的现象还将存在。
现货价格的定位从理论上讲应该由棉花自身的价值(权且看作为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共同决定的。
从下图可以看出,现货价格(CCINDEX)正在不断创出新高,而棉花收购成本(收购指数,摘自中国棉花信息网)在收购旺季过后基本上就是随着仓储和占用资金的成本增加而缓慢上升,现货价格与收购成本的差价(CC-收购)也在不断扩大,近日已经接近2400元,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说明目前国内棉花的供需形势应该为近年(图表的起始时间为2005年9月)来最紧张的,价格与成本的差距明显高于上次高点(2007年8月)。2007年夏初(6月)现货价格开始明显上涨,到8月出现高点,后随着新棉陆续采摘上市价格也相应回落。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早在4月棉花大规模收购刚刚完成后不久,现货价格与收购成本的差距就迅速扩大(供需缺口已经明确),现在才是6月上旬,距新棉上市还有3、4个月的时间,远水难解近渴,只有果断进行抛储才有可能缓解供需矛盾,消除那些囤棉待价而沽的投机心理。
近年来政策对于棉花市场的调控越来越频繁,不仅是关注保证供需平衡,而且稳定棉花价格也日渐成为调控的重要目标。由于中国每年出口大量纺织品及服装,国产棉花供不应求已成常态,国家抛储和进口外棉都是弥补缺口的重要手段。
2008年新棉上市后为稳定市场价格国家先后收储了272万吨棉花,在2009年5~11月月陆续抛储260万吨,所以当前政策储备应该还是略高于2008年10月的水平。据统计,国储至少还有110万吨的2008年度棉花可供投放市场。虽然有关部门数次增发棉花进口配额,而且也反复强调不得炒作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但是棉价依然持续上涨,特别是现货报价毫无回调迹象,带动本已回落的期货价格一同走高。同时,中国需求旺盛也刺激国际棉价上涨,周三ICE期棉7月合约出现涨停。看来,仅仅依靠增加进口未必能够抑制棉价上涨的势头,国家抛储理应“该出手时就出手”了。
从市场表现来看,郑棉指数突破5月高点的可能性不大,持仓持续下降反映出投机资金陆续离场,上涨动力并不充足。不过,近来期价回升主要是受到现货价格屡创新高的带动,如不增加棉花供给则棉价还是易涨难跌。
自2008年11月开始,郑棉出现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牛市,最初棉价上涨与政策大力收储救市密不可分,随后2009年春棉花种植面积显著萎缩,减产的预期令棉价进一步回升到近年的正常水平。在此期间期货和现货价格基本是同步上涨的。
到2009年10月以后,新棉进入采摘季节,天气原因使得棉花品质和产量都受到负面影响,此时期货价格引领现货价格快速走高,到2010年初郑棉指数高出现货价格指数近两千元。
此后,大宗商品价格纷纷冲高回落也波及到郑棉市场,虽然基本面利多(大幅减产导致棉花供不应求)支持期棉没有深幅下跌,但上涨势头也已大大放缓,而现货价格依然走高引领市场。在此期间,期现价差迅速扭转由正变负,本周期货指数一度低于现货近千元,改写了历史的纪录。期现走势的根本分歧在于,现货库存相当紧张支持当前棉价上涨,而期货价格反映的是对2010/11年度供需状况的预测,市场认为未来棉花供应会相对宽松。不过,如果现货价格继续上涨,则期货走势的波动区间也会上移,只是期价较现货贴水的现象还将存在。
现货价格的定位从理论上讲应该由棉花自身的价值(权且看作为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共同决定的。
从下图可以看出,现货价格(CCINDEX)正在不断创出新高,而棉花收购成本(收购指数,摘自中国棉花信息网)在收购旺季过后基本上就是随着仓储和占用资金的成本增加而缓慢上升,现货价格与收购成本的差价(CC-收购)也在不断扩大,近日已经接近2400元,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说明目前国内棉花的供需形势应该为近年(图表的起始时间为2005年9月)来最紧张的,价格与成本的差距明显高于上次高点(2007年8月)。2007年夏初(6月)现货价格开始明显上涨,到8月出现高点,后随着新棉陆续采摘上市价格也相应回落。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早在4月棉花大规模收购刚刚完成后不久,现货价格与收购成本的差距就迅速扩大(供需缺口已经明确),现在才是6月上旬,距新棉上市还有3、4个月的时间,远水难解近渴,只有果断进行抛储才有可能缓解供需矛盾,消除那些囤棉待价而沽的投机心理。
近年来政策对于棉花市场的调控越来越频繁,不仅是关注保证供需平衡,而且稳定棉花价格也日渐成为调控的重要目标。由于中国每年出口大量纺织品及服装,国产棉花供不应求已成常态,国家抛储和进口外棉都是弥补缺口的重要手段。
2008年新棉上市后为稳定市场价格国家先后收储了272万吨棉花,在2009年5~11月月陆续抛储260万吨,所以当前政策储备应该还是略高于2008年10月的水平。据统计,国储至少还有110万吨的2008年度棉花可供投放市场。虽然有关部门数次增发棉花进口配额,而且也反复强调不得炒作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但是棉价依然持续上涨,特别是现货报价毫无回调迹象,带动本已回落的期货价格一同走高。同时,中国需求旺盛也刺激国际棉价上涨,周三ICE期棉7月合约出现涨停。看来,仅仅依靠增加进口未必能够抑制棉价上涨的势头,国家抛储理应“该出手时就出手”了。
从市场表现来看,郑棉指数突破5月高点的可能性不大,持仓持续下降反映出投机资金陆续离场,上涨动力并不充足。不过,近来期价回升主要是受到现货价格屡创新高的带动,如不增加棉花供给则棉价还是易涨难跌。
稿件来源:和讯财经
相关资讯